伏波山虽小,山上的景点却不少,更有一段前史故事与之有关。

每年春夏,广西漓江的江水暴升,受江边西岸的山麓遏阻,激起急浪狂澜,迫使江水倒转回旋。因为该山麓有克服波澜之力,所以,人们就把该山麓所依之山取名"伏波山"。

伏波山,孤峰挺秀,山上有一个洞,叫"还珠洞",听说与一位名叫马援的将军有关。

关于宋伯康的信息

马援(公元前14年-49年),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兴平)人,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闻名的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远眺伏波山

公元41年,东汉皇帝刘秀封屡建战功的马援为伏波将军,让他率兵南征交趾(也便是现在的越南)。

何谓"伏波将军"?本来,汉初承秦制,设将军,但不常置。至汉武帝时,战事频繁,将军广置,名位最高的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其次是前、后、左、右、中将军,还有名字很多的杂号将军,"伏波将军"便是这很多杂号将军中之一号,其命意为这类将军有"降伏波澜"之威力。

再接着说马援。马援征交趾,大获全胜。公元44年,马援凯旋返京。回京前,他见南疆一带盛产薏苡[yì yǐ],其果实椭圆,坚固而润滑,表面十分像珍珠,既能够吃,又能够入药。马援心中甚是喜爱这种奇特的果实,所以装了一船,预备带回去。

当船到了桂林伏波山下的漓江满面时,从京城中传来音讯说,有人上书光武帝刘秀,讲他在南疆不光视如草芥冒功领赏,并且大举网罗金银珠宝,装了一船。马援听了,十分愤慨,当即叫手下人将一船的薏苡倒入漓江,以示洁白。

为此,人们就把伏波山山腹的一个洞,叫做"还珠洞"。

还珠洞的崖壁上有不少石刻著作

洞中有许多唐宋以来的石刻著作,内容多为纪游性的落款、题诗等。其间,最早的是唐大中六年(公元852年),桂管监军史宋伯康的造像记和咸通4年(公元863年)赵格、刘虚白的落款。

在这些石刻中,最有目共睹的首推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的自画像和落款,这是米芾于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在桂任临桂县尉期间留下的手迹。这件落款石刻,笔法秀美洒脱,骨力深藏,是件稀少可贵的艺术珍品。

其时米芾仅有23岁。他前期的书法著作,不要说真迹存世不多,便是石刻墨本也十分稀有。这件落款被人们认为是稀世之宝。今日咱们来旅游还珠洞,在赏识美丽景致的一起,还能见到这位闻名书法家的前期著作,的确是可贵的艺术享受。

米芾自画像石刻(方信孺依据米芾自画像真迹摹刻)

落款周围的是米芾的自画像。这是南宋嘉定8年(公元1215年)广西转运判方信孺,从米芾的曾孙米秀实手里借来的真迹幕刻的。画像高一尺三寸,宽一尺,人物面部轻轻向左,右手抬起,舒展二指,身着宽袍大袖,神态天然,衣服俭朴,线条粗暴,笔法流通,是米芾绘画著作中一件十分可贵的著作。

还珠洞是伏波山的首要名胜,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桂北窟窿之冠"。此外,山的东面是临江回廊、伏波茶馆和依崖而建的听涛阁,西面有爬山石阶,可达半山亭和山顶,登高瞭望,可看到桂林娟秀如画的水光山色。此外,伏波山上还有千佛岩、珊瑚岩等小景装点其间,使这么一个缺乏一万平方米的当地,集山、水、洞、亭、园等景象于一体,成为了共同的桂林山水庭园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