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思念抱木焚的介子推而定的。在这个节日禁焰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步增加了祭扫、郊游、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连绵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仅有以饮食风俗来命名的节日。初春时节,气候枯燥,不只人们保存的火种简单引起火灾,并且春雷产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时节要进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悉数平息,便是“禁火”,然后从头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出产与日子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改火时,要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标志物燃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有必要预备满足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