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领袖曾说过比亚迪总裁:"世上无难事比亚迪总裁,只要肯攀登"。
若是谈起比亚迪车子比亚迪总裁,比亚迪总裁总是不可避免的被提起。比亚迪总裁王传福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出身贫寒,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使得他从寒门子弟一跃成为比亚迪总裁这样一位在富豪榜上存在的人物比亚迪总裁?
贝克曾说:"困难是一个严厉的导师,和我们角力的人可增强我们筋肌,并磨练我们的技巧。"或许正是出身贫寒,才使得他经历了其他人没有经历的苦难,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成就了现在的他。
据说,王传福的一生中最应该感谢的就是他的兄嫂,他的成功与兄嫂脱不开联系。那么,王传福究竟经历了什么?他的兄嫂有帮助了他什么?
家贫品端王传福1966年出生于安徽无为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一切尚未发生之前,他们的家庭可以说是和睦美满而又幸福,温饱也不是问题。
他的父亲是个手艺人,作为一个木匠,尤其是60年代的木匠,是及其吃香的。除此之外他的父亲也是我党的忠实信仰者,曾担任大队书记一职。他父亲在职期间,处事公允,对于村民也多有帮助,在村民中也有很好的口碑。
王传福的母亲是一个贤妻良母,在家可以教导好孩子,教给孩子以忠厚本分,对外可以对丈夫多加照顾,不必担忧家里的事物。在这种家庭氛围之下,王传福及他的兄弟姐妹,也都有着十分坚韧的性格,百折不挠。
也正是由于王传福的母亲和父亲与乡里的友好相处,对乡里邻居的多加帮助,使得后期王传福上学有多个邻居借钱给他,从而使他能够完成学业。
如果说故事到这里,只能说是家庭美满。但在王传福1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不幸病逝。家中的顶梁柱倒塌,母亲以柔弱的身躯撑起整个家庭,兄弟姐妹尚小,上学等支出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家里的情况更是每况愈下。
作为长子的哥哥,不得不担起家庭的重任,小小年纪便退学赚钱养家。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庭的困苦,使得王传福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读书,最终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殷切期望。
生活的打击接踵而来,母亲在他15岁那年也不幸去世。母亲的去世意味着,家庭的重担完全在哥哥的身上。生活的苦难不得不让他努力坚强。
哥嫂培养受母亲去世的影响,王传福发挥失常,并没有如愿考上中专,他也曾经想过放弃,当哥哥秉持着母亲当初的想法,坚持只有读书才能够出人头地。无奈之下,只好选择上当地的普通中学。
选择上普通中学的弊端就是,王传福的家庭并不足以承担他三年的学费,即使如此,他的哥哥和嫂子也没有放弃,借钱省口粮卖嫁妆种种手段为他筹集钱财供他上学。
王传福的嫂子张菊秀,也在母亲去世后踏入这个家庭,都说长嫂如母,她的嫂子在这个家庭扮演起了当初他母亲的角色。她贤良淑德,为家里操劳,处理好家里的事务,不让在外赚钱养家的丈夫有负担,不让在外求学的弟弟担忧。
高中学费不高却也不低,往往是这个家庭,东拼西凑才能攒够的费用。除此之外,王传福还需要生活费,毕竟人是有需求的,吃饭也是要钱的。
每周的生活费也成为了让他的兄嫂发愁的源泉,在家里及其紧缺的时候,他的嫂子哥哥宁愿苦了自己也不愿意让在外上学的弟弟受苦,他们四处借钱,终于在王传福上学前凑出了5元钱。
虽然只是五元,但在那个时代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如果说,上高中时候的学费还能够凑出来,那么上大学的费用对他们来说就更为昂贵了。
在得知上大学的费用是这个家庭难以支撑的时候,王传福想过,放弃上大学的机会,也想像哥哥一样成为这个家庭的一个劳动力。当哥哥和嫂子知道的时候,极力劝阻他。声称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他上学。
虽然最后没有砸锅卖铁供他上学,但他却将自己极为珍贵的几件物品送给弟弟。在外面上大学总要装点自己,他哥哥便将结婚时的手表等物品送给王传福。考虑到弟弟在外求学不容易,他便一统去弟弟所在的城市谋生,以求给弟弟生活的更多帮助。
再苦再累,兄弟两个没有丝毫埋怨对方的意思,相互扶持,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候。王传福不负哥哥的付出,大学期间名列前茅。
功成名就1987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后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继续学习。硕士毕业后,王传福仍旧在这个行业内披荆斩棘。在学期间的理论学习,读硕期间的研究经验,使得王传福对这一行业有着极大的兴趣和及其敏感的商业嗅觉。
经过他的调查发现,电池方面的研发仍然是国内急需的突破。想到日后科技将继续发展,手机(大哥大)甚至更多电器的发明和使用,会导致电池的需求急剧增加。
明白这一点的王传福,很快与人合作,创造了比亚迪的品牌,与日本等多家电池公司竞争市场。创业不久的他,却遭到金融危机,他的产业遭到重创,幸而及时调整,使得其建伟安全的度过了危机。
1997年,比亚迪以低成本的优势取得了镍镉电池领域的优势份额。在此处获得成功的他有进军锂电池,以强势的态度,使得国内的锂电池闻名,成为电池供应商的三大巨头之一。
王传福经此创业历程,2009年以350亿财富登顶中国首富,此后,又荣登福布斯榜,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豪,白手起家的总裁。成为首富的他,并没有忘本,感激兄长嫂子之余,为其安排了合适的职位。兄嫂在后勤工作,又为其公司的成长立下了汗马功劳。
文/赵贺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