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在这片文明底蕴稠密的土地上,韦应物吟咏妇孺皆知的唐诗佳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北宋欧阳修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朱元璋从这儿开端创建了大明王朝;清代吴敬梓创作了开之先河的皇皇巨作《儒林外史》。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凤阳小岗村,创始农业“大包干”,是我国乡村的发源地,今日又产生了大众离不开的好干部沈浩,成为全国公务员学习的模范。

滁州,安徽省省辖市,坐落皖东江淮之间,与南京市山水相连,是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主要和皖江城市带接受工业搬运示范区重要一翼。全市土地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全市户籍人口454.2万。现辖天长、明光2市,来安、全椒、定远、凤阳4县和琅琊、南谯2区。

东汉,山桑县,属豫州刺史部汝南郡(东汉初为山桑侯王常的封地)。三国,山桑县,属魏国豫州谯郡。

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春秋、战国属楚。秦嬴政元年,置历阳县,属郡。汉属淮南国,晋属扬州淮南郡。唐为和州,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其间历阳县辖39个乡和西梁山镇,宋沿唐制。明直属南京。清属江南左右布政使司。辛亥后,改和州为和县,直属省都督。1948年,建立和含爱国县,11月,和、含分隔。1949年1月建立和县,后改为和县公民。1958年,和县与含山县兼并建立和含县。1959年5月,和含县划开。

安徽省前史文明名城第二批(1996年安徽省公民同意):蒙城、涡阳、潜山、和县、贵池、宣州、绩溪

春秋为桐国,先属楚,后属越。战国属楚。秦属郡。西汉属庐郡。东汉为龙舒侯国,属庐江郡,从属扬州刺史部。三国为舒地。初属魏,后属吴。西晋复名为龙舒,属扬州庐江郡。东晋改龙舒为舒县,初属豫州庐江郡,继属豫州晋昌郡,后属豫州晋西郡。南北朝——宋、齐改舒县为阳安县,后为吕亭左县,复为舒县,属庐江郡。梁、齐,改舒县为枞阳郡,一起康复西汉枞阳县,先属南豫州,后属晋州,北齐时改为江州,周、陈,废枞阳郡,属晋西郡。隋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属熙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属同安郡,大业九年筑同安故城于县郭东门外(今市治)。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同安郡为舒州,同安县属舒州。天宝元年(742年),复改为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县名此始。五代属南唐舒州。北宋先舒州,后属德庆军。南宋先属安庆军,后属安庆府。明代先属江宁府,后属安庆府。清代先属江南省安庆府,后属安徽省安庆府。初属安庆府,继属安庆道,后属安徽省榜首行政督察区、安庆专区,抗战成功后属安庆专署。

1686平方公里。宜林山场136万亩,水面9.6万亩,犁地36万亩,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

1956年,宿县、滁县两专区兼并成蚌埠专区,凤阳县属蚌埠专区。1961年,蚌埠专区分为滁县、宿县两专区,凤阳县属滁县专区。

清咸丰二年(1852年),捻军领袖张乐行起事于蒙、亳之间,后被;同治三年(1864年)新设县,清为避免该地再次迸发农民起义,而重沿袭北魏涡阳古县名,治雉河集(今县城)。

安徽省级历史文南宁杠杆炒股化名城

宣州春秋时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于斯。秦初正式置县。西汉改称宛陵,隋初废郡,改南豫州为宣州,不久又改称宣城郡。尔后,虽王朝更迭,称号再未更易。宣州先后为西汉丹阳郡,西晋宣城郡,唐宋宣州,元代宁国以及明清宁国府所在地。安徽正式建省后,宣州在皖南的位置与皖北重镇合肥并提,声称“南宣北合”。1987年8月15日,经国务院同意,吊销宣城县,建立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同意:吊销宣城区域和县级宣州市,建立地级宣城市;宣城市建立宣州区,以原县级宣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宣州区的行政区域,区公民驻重峦中。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设区。

清顺治二年(1645年)凤阳府改属江南省,康熙元年(1663年)改属安徽省。乾隆十九年(1754年)将临淮县并入凤阳县。乾隆二十年,凤阳县属安徽省凤颍六泗兵备道,道员驻凤阳。

元年(1912年),属安徽省寿州。1952年,属安徽省阜阳专区。1971年3月,属阜阳区域。2000年,改属亳州市。

(注:歙县、寿县、亳州已被国务院于1986年同意为第二批中国前史文明名城,安庆、绩溪已被国务院于2005年、2007年同意为中国前史文明名城,滁州已被安徽省于2019年同意为安徽省级前史文明名城,至此安徽省级前史文明名城合计10座。)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称淝水县(因淝河流经境内),属谯郡。隋大业七年(611年),改淝水县为山桑县,属谯郡。唐贞观十七年(643年),为山桑县,属。唐天宝二年(743年),正式定名为蒙城县。

辛亥后,撤销府的建制,凤阳县直属安徽省。3年(1914年)设淮泗道,道尹驻凤阳。21年设行政督察专员,简称专区,凤阳县属第四专区。

黟县古称黝(音伊,黟的异体字),建于秦朝二十六年(前221年)。西汉成帝鸿嘉二年(前19年)六月,黝县改为广。五年,广废弃,复称黝县。王莽始建国二年(10年),黝县改称朔卤,属丹阳郡。建武元年(25年),复称黝县。1950年属和平、石台的美溪、柯村、宏潭划归黟县统辖。1958年1月,黟县县委、县奉令迁至祁门县兼并工作。1959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康复黟县建置。西递宏村作为“人类陈旧文明的、传统特征修建的典型著作、人与自然结合的模范”和皖南古村落的杰出代表,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文明遗产名录。

西晋永嘉乱后,淮北各地沦为战场,城邑严峻,州郡建置易地频繁。北魏孝文帝在南谯郡置涡州,后又置涡阳郡和涡阳县,后废。

后赵至南朝宋,复称山桑县,属谯郡。北魏皇兴元年(467年),置涡阳县。太和(477—499年)年间,增设南兖州。景明(500—503年)年间,改为涡州。北魏正始四年(507年)属南兖州。孝昌(525—527年)年间入南朝梁,改置西徐州。梁大通二年(528年),置南谯郡(西徐州治所)。北齐为南谯郡(谯州治所)。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改南兖州为亳州,属亳州。

中华初年,安庆府被废,潜山县直属安徽省。1949年4月称皖北行署安庆专区潜山县,至1979年末,改安庆专区为安庆区域,再后又改安庆区域为安庆行署,九十年代,地市兼并为安庆市,潜山县沿用从属之。

:人人可,创建和修正均免费,绝不存在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受骗。概况

洪武三年因县城北临淮河,将中立县改为临淮县,这是临淮地名之始。洪武六年临濠府改为中立府,洪武七年中立府改名凤阳府,府治迁往新城,一起割临淮县的和平、清洛、广德、永丰4乡设凤阳县,洪武十九年将虹县(今五河、固镇一带)南8都并入凤阳县。据《明一统志》记载,凤阳因在凤凰山之阳,故名。自洪武七年至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今凤阳县境内为凤阳府治和凤阳、临淮二县地。凤阳府,明初直属中书省,永乐元年(1403年)改属南京。

建国后,先属皖北行政安庆专区,后皖北、皖南两行署兼并,建立安徽省公民,属安徽省安庆行政,后属安庆市,现属省直辖市,暂由安庆代管。1996年8月,桐城撤县设市(县级),归安庆市统辖,2006年10月改为省辖。

安徽前史悠久,文明厚重,安徽省别离于1989年、1996年先后发布两批省级前史文明名城,详细:

春秋时期属吴。战国时期,越灭吴,楚灭越,属楚之江东郡。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二十六年秦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属鄣郡。西汉元封二年(109年)在殷汇石城地始置石城县,隋开皇十九年(599年)改石城县名秋浦县,唐武德四年(621年)于秋浦地始置池州,秋浦县属之,五代十国杨吴顺义六年(926年)易秋浦县名为贵池。由此,两宋至元、明、清到,贵池从属池州府、、专员统辖。1952年1月,属安徽省安庆专区。1965年7月,属安徽省池州专区。1980年元月再次属安庆区域。1988年复置池州区域,一起改贵池市,属池州区域,其辖境不变。2000年地改市,池州区域改为池州市,一起改贵池市为贵池区,属池州市。

潜山在周朝时,为皖国所辖,皖国国都就在今潜山县城,东汉献帝初平末年(193年),庐江太守陆康为远避战乱,将庐江郡治迁至皖县城。尔后,袁、曹、孙三家替换据有此地,皖城遂成为兵争的重镇。唐武德四年(621年),潜山县为舒州治所。

安徽省一共16个地级市,共具有省级前史文明名城别离为:凤阳桐城黟县蒙城涡阳潜山和县贵池宣州

和县是马市下辖县,地处皖东,长三角区域的边际,向为江淮水陆之要冲,总面积1412平方公里。

1912年后,撤销府制,县境一度属淮泗道;后在颍州建立阜阳专署,辖涡阳县。1945年县境北建立雪涡县,县境西建立涡亳县,县境南立涡阳县,县境东立宿蒙县,原涡阳县境分辖于四县办理,从属于皖北专员第三。1949年3月,将四县辖区兼并为涡阳县。1979年建立阜阳区域行政,仍辖涡阳县。

夏,蒙城县境,泛称九夷之域。春秋时期,县境西北焦国,西南胡国,东徐国,归属无法考据。战国,属楚国。秦,分属泗水郡蕲县城父二县。西汉,在今坛乡镇始置山桑县,属沛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