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股份董事长

文/柚子

金庸笔下的主角通常都是这样的:

规规矩矩的着装伊利股份董事长,没有一点儿锋芒伊利股份董事长,不说话的时候低调内敛,看上去和你我并无区别,真正的奇迹是在他出手之际,你才会惊讶地出声,哦,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武林高手。

伊利股份董事长

如果给中国的成功企业家们画个像,估计就是老爷子笔下的主角形象。

潘刚就是这样一个人物。2005年,年轻的他全票当选为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也是在这一年,伊利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成为国内首家突破百亿元的乳企;还是在这一年,当中国乳业人还不敢想象在全球乳企的领先排名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时候,他提出了“2010年伊利进入全球乳业20强”的目标,最终这个目标提前一年实现了。

12年过去了,中国的乳制品行业依然严峻:对内面临同行企业的“成本战”厮杀,对外则要抵抗有着低成本奶源优势的外来企业。但是伊利近日发布的2017年三季度财报却显示,营收和净利正在呈双位数增长。目前,伊利市值突破了1800亿,稳居国内行业第一。

这个大招不可谓不厉害。

伊利股份董事长

没有人不想成为绝世高手,对70年代生人来说尤其如此,英雄主义情怀早已为他们的人生定好基调。但每个绝世高手背后,也定然有着鲜为人知的苦修,否则也不足为外人称道。对潘刚来说,更是如此。

伊利股份董事长

“成功没有捷径,付出才有回报”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说过,除了拼命工作之外,世界上不存在更高明的经营诀窍。在他提出的“六项精进”中,第一项就是“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提起伊利的成功,潘刚说“这么多年,靠的就是努力和付出。”就像那句“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的老话一样,从进入伊利的那一天开始,他始终在砥砺前行。

伊利股份董事长

如今,时间是他最奢侈的财富。面对长且复杂的产业链,面对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工厂、牧场、市场,面对采购、生产、物流、销售等众多环节,潘刚几乎没有个人时间,随时随地处理工作是他的正常状态:每年的中秋、春节等节假日,他都和一线基层员工一起度过;在伊利的各个牧场、生产线上,常常能看到潘刚的身影;对于伊利的高管来说,凌晨一点收到他的邮件已经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

任何一个人、一个企业没有付出是不可能有回报的。伊利过去的经历充分证明了成功没有捷径伊利股份董事长!没有踏踏实实地工作和努力,不可能成功。

在伊利的内部会议上,潘刚语重心长地劝导员工。

伊利股份董事长

“望远镜——长远的战略眼光”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者,就是把事情做得正确的人。企业家,就是做正确事情的人。”无数人把这句话当成管理宝典。

而对于企业管理,潘刚也有自己的方法论。他说,“我的左眼是‘望远镜’,右眼是‘显微镜’。作为管理者,既要着眼长远,明确战略方向;也要重视细节,做好精确管理。”

伊利股份董事长

他的“望远镜”,就是长远的战略眼光。

二十年前的中国乳业还没有出现任何一家全国性企业,几乎所有乳企都在经营当地市场。但潘刚却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乳制品消费必将迎来一个快速增长的“黄金期”。

因此,潘刚做出了一个决定——大胆加快布局全国市场,形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产业结构,并从2000年开始大力发展超高温灭菌奶。2000年以前,伊利液态奶的年收入只有6000万,到了2005年,伊利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成为首家突破百亿元的中国乳品企业。

伊利股份董事长

伊利股份董事长

“显微镜——精确的管理思维”

潘刚的“显微镜”,就是精确的管理思维。

再好的战略,没有精确的管理和高效的执行都是空谈。渠道建设对伊利这样的快速消费品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如何让伊利产品深入到每一个消费者的生活中?为此,他每年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到市场走访调研,希望直观深入地了解市场与渠道。

伊利股份董事长

流传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在一次参加商务洽谈结束后,当所有人准备赶赴机场时,却找不到潘刚了。后来经过与其秘书的紧急联络,才在附近的一家超市找到潘刚,原来当时他正在认真地做市场调研,希望利用登机前的一点时间多看看当地市场情况。

这样的态度也体现在产品服务上:伊利有500多万个线下销售网点,遍布全国,甚至深入到三四线城市乃至更基层的地方。今年上半年,伊利天猫旗舰店同期增速超过300%,在京东超市牛奶品类销售额持续领先,成为电商乳业第一品牌。

据权威数据统计显示,每天,有1亿多份伊利产品到达全国消费者的手中;每年,有超过11亿消费者能够享受到伊利的产品和服务。

伊利股份董事长

在潘刚的办公室里,挂着两幅画。一幅是2015年潘刚参加中美企业家峰会时,与“股神”巴菲特、苹果公司CEO库克的合影;另一幅是伊利的“全球地图”,“地图”中标记着伊利在全球的研发中心、生产加工基地等。

这是潘刚为伊利描绘的国际化创新之路,也是他心里一生追逐的“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