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金融衍生品?

金融衍生品(Financial Derivative)玩转金融之衍生品投机,也称金融衍生工具、衍生证券或衍生金融资产玩转金融之衍生品投机,是指建立在基础金融产品之上,其价格取决于基础金融产品价格(或数值)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

这里说的基础金融产品,包括传统金融要素:比如资产(商品、股票、债券和银行定期存款单等)、利率、汇率或者各种指数(如股票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甚至天气指数等)等玩转金融之衍生品投机;也包括金融衍生工具,这就是说金融衍生品也可以再衍生出其他的金融衍生品。

金融衍生品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工具,是根据这些基础产品的表现情况衍生出来的特殊金融合约。交易对象是对基础金融工具在未来各种条件下处置的权利和义务,主要类型有期权、期货、权证、远期合约、互换的债务交换义务等玩转金融之衍生品投机;它们的存在,是从市场的实际指标衍生出来,并没有自己的内在特点,本身不代表任何实际资产,其买卖也不应该被视作投资,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金融衍生品买卖的回报率当然就是根据其基础产品金融要素的表现而衍生出来。

1994年国际互换和衍生协会在对金融衍生产品作了一个比较具体的定义:衍生产品是有关互换现金流量和旨在为交易者转移风险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交易者所欠对方的金额由基础商品、证券或指数的价格决定。

金融衍生品通常采用保证金交易,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即可进行交易,合约终结时也可按差价结算,都不必要实际上的全额本金转移,只有在满期日以实物交割方式履行的合约才需买方交足货款。可见,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是一种杠杆性的信用交易,保证金比率越低,杠杆效应越大,风险也就越大。

金融衍生品的分类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种:

1、根据产品形态,可以分为期权、期货、远期和掉期(互换)四大类。

其中掉期合约(Swap Contracts)是一种为交易双方签订的在未来某一时期相互交换某种资产的合约。更为准确地说,掉期合约是当事人之间签订的在未来某一期间内相互交换他们认为具有相等经济价值的现金流的合约。

2、根据原生资产分类,即股票、利率、汇率和商品等,又可细分如下:

根据原生资产和产品形态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分类

对象

原生资产

金融衍生产品

利率

短期存款

利率期货、利率远期、利率期权、利率掉期合约等

长期债券

债券期货、债券期权合约等

股票

股票

股票期货、股票期权合约等

股票指数

股票指数期货、股票指数期权合约等

货币

各类现汇

货币远期、货币期、货币期权、货币掉期合约等

玩转金融之衍生品投机(基金投资从入门到精通)

商品

玩转金融之衍生品投机(基金投资从入门到精通)

各类实物商品

商品远期、商品期货,商品期权、商品掉期合约等

3、根据交易方法,可分为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场内交易就是通常所说的交易所交易,指供求各方都集中在交易所里进行竞价交易的方式。场外交易又称柜台交易,指交易双方直接成为交易对手的方式。

金融衍生品的结构复杂,多为“度身打造”,所以场外交易占的比例很高。2008年金融危机后,场外衍生品规模占比曾从2008年底的91.2%下降到2010年6月的88.5%。但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在相应的监管框架改革后,其交易执行和进行的方式有所改变,风险控制措施进一步强化,造成场外衍生品市场重拾升势。到2011年6月份,场外市场衍生品规模占比达到89.5%,已经接近前期高点。因为场外交易的每项清算均由交易双方相互负责进行的,所以交易参与者仅限于信用程度高的客户。

历史上最早开发出来的雏形金融衍生品,大约是1865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取代沿用了15年的远期合同,推出的一项 “期货合约”标准化协议。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瓦解。在金融自由化浪潮冲击下,汇率和利率剧烈动荡;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随时面临因汇率和利率被动而造成损失的巨大风险,这就引发金融业创新开拓工具,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应运而起,迅速发展。

1972年5月,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国际货币市场率先推出了英镑、德国马克、日元、瑞士法郎、加拿大元、澳大利亚元等6种外汇期货合约,初衷是以汇率趋向为目标的保值避险金融创新工具,开创了现代金融衍生品的先河。此后金融期货、期权、互换、衍生证券等多种衍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兴起,具有管理风险、杠杆效应等功能,有效地弥补了传统金融市场上的不足,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金融衍生产品是对冲资产风险的好方法。衍生品的高杠杆性就是将巨大的风险转移给了愿意承担的人手中,这类交易者称为投机者(Speculator),而规避风险的一方称为套期保值者(Hedger),还有另外一类交易者称为套利者(Arbitrageur)。

金融衍生工具和股票等证券重大区别是,证券市场投资人在升值时普遍得益,下跌时无可逃脱(如导致美国大萧条的1929年华尔街股灾);金融衍生品市场则为零和游戏(Zero-Sum Game)。金融衍生品买卖只是财富的再分配,并不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和赌博一样,在同一时段内所有赢家所赚的钱,与所有输家所赔的钱相等;这就是说,衍生品市场有人赚多少钱就必定有人输多少钱,只有庄家抽头稳赚不赔。

在20世纪80年代时,金融衍生品只是金融市场里的“小角色”。由于西方各国大幅放松金融管制、国际资本流动性的持续加强、市场对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创新需求,以及信息网络科技发达等因素的推动,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在高回报的强烈刺激下,近30年来发展迅猛,大大超出了传统“基础工具”的增长速度。时至今日,金融衍生品已经成为市场的“巨无霸”。

20多年前,全世界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名义价值总额微不足道,到2007年,这个市场的期末名义金额(交易总规模)已经窜升至684万亿美元,比全球GDP总和高出10多倍,增速之猛和规模之钜超乎常人的想象。从品种来看,包括利率、汇率、权益类和信用类等品种相继出现,尤其是以CDS、CDO等(参见下文解说)为代表的信用衍生产品,更是市场发展的一大亮点。

成为讽刺的是,金融衍生品本来贵在避险功能,本质就是一种风险对冲工具,但交易不当将导致巨大的风险,引起的损失可能远大于投资者最初投放于其中的资金,有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小则令投资者血本无归,大则使全球陷入金融危机。例如国外的巴林银行、宝洁、LTCM、信孚银行等事件,以及国内的国储铜、中航油事件等。尤其严重的是,近年来金融衍生品的许创新发展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成为大规模投机套利工具,“钱生钱”最快捷的渠道,终于在放松监管的条件下走向反面,成为被喻为滔天海啸的本轮全球金融大危机的祸根。

(提示:本文仅代表该作者观点,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不构成任何具体投资建议)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