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金融缩小收入距离、促进消费相等,孙挺跟我讲到之前的官方报导,说到2015年末,全国养老稳妥参保人数达8.58亿人,其间城乡居民底子养老稳妥有5.05亿人参保,职工底子养老稳妥有3.53亿人参保;而底子医疗稳妥制度掩盖全民,参保率95%以上,像赋闲稳妥、工伤稳妥和生育稳妥等其它稳妥的掩盖面也不断扩展。报导还说,正因为有了这些社会保障和商业稳妥,扶贫成绩显着。

针对这些报导,孙挺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稳妥能协助扶贫?或许说,假如没有稳妥金融,贫穷人口就会持续地高吗?

为了答复孙挺的这个问题,咱们就谈土地分配这个老论题。以往,学者喜爱把我国前史上的磨难和革新都归结到土地的私有体系上。比方,钱穆(2001)就以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在生意,才开端吞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黄仁宇(1997)说:“东汉之覆亡,‘吞并’占一个重要的要素。吞并一行,失田的农人若不成为流散,即为富家大室之‘奴’之‘客’,乃至整个家庭成为‘部曲’,当地官员对其富室大户无法应对”,等等。

那么,前史上的磨难包含土地吞并到底是土地私有形成的,仍是因为缺少稳妥金融形成的呢?因为我自己出生在湖南乡村,知道没有哪个农人会不爱惜土地的;除非没有其他生路,不然,他们不会在分明知道卖地或许形成贫穷的状况下还要卖地的。可是,那些强逼农人穷途末路的状况又是什么呢?

在没有稳妥金融的社会里,灾祸危险和健康危险是导致贫穷的最主要原因。

金融决议土地分配结构

纽约的凯恩(MeadCain)教授在1981年宣布一份研讨,看二战完毕后印度和孟加拉国乡村的土地分配是怎么变迁的。成果,他发现,印度农人在遭到灾祸冲击时,被逼卖地的比较少,所以,二战完毕以来,土地分配结构显着改进,无地农人占比削减;可是,孟加拉的状况正好相反:每次灾祸都会引发更多农人卖地,终究土地越来越会集。为什么不同这么大?

详细而言,在1950-1978年间,印度村庄有56%的无地农人取得土地,41%的小农添加土地,而只要15%的小农和中农卖掉土地,土地分配基尼系数从开端的0.76下降到1970年代末的0.62,阐明印度的土地分配变得愈加平衡、土地一切权距离缩小。而同期间,孟加拉村庄只要43%的无地农人取得土地,26%小农添加土地,但有65%的小农、55%的中农失掉土地,土地基尼系数则从起先的0.6上升到1970年代后期的0.69,土地往少数人会集。

仅就无地贫农和小农的土地阅历看,印度的开展比孟加拉好许多。印度有更多无地或地少的农人得到土地,生计状况得到改进,失地的农人占比很少,但孟加拉国则相反,超越一半的有地农人被逼卖地。凯恩教授挑选做比照的印度和孟加拉国村庄,在地舆和气候环境上都十分相似,但遭受却天壤之别。为什么呢?

从凯恩教授的细化剖析中看到,在孟加拉国乡村,卖地最多的时期是在1968年以及1970-1974年间的水灾,还有便是1975年的大饥馑,而相对而言,印度乡村在旱灾水灾年份卖地频率也添加,但整体增幅远低于孟加拉国村庄。为什么要卖地呢?从卖地所得的用处看,孟加拉国农人卖地有51%是为了食物,为了填饱肚子,7%是为了买药看病;在印度,状况则大为不同,只要14%的卖地是为了买食物或看病,64%是为了子女教育、婚嫁或许出产出资。

而之所以两个经济水平适当的区域在土地分配的变动上不同如此之大,要害在于乡村金融的开展程度,取决于当地农人是否有方法应对灾祸危险和医疗危险。相对而言,印度乡村的稳妥、储蓄和假贷安排尽管也不兴旺,但远比其时的孟加拉国强,哪怕原始的金融也能在要害时分给印度农人供给度过难关的途径,削减卖地求生路的需求。比较两国的乡村,凯恩教授发现三大差异:首要,印度乡村的民间借款利率更低,且更简单取得。其次,用土地做典当借款在孟加拉十分遍及,乃至是最主要的借款方式,这自身也反映那里的假贷商场愈加欠兴旺;当然,土地不适合作为避险手法,因为这严峻影响灾荒之后借款人的出产能力,只要无可奈何才会使农人走这条路。最终,关于非正规途径的借款,孟加拉乡村的实践利率是印度乡村的2至6倍;在印度,年利率在36%至60%间,而在孟加拉国,这种利率高达120%至240%。

在那些时期,信贷合作社是印度乡村最主要的放贷安排,而孟加拉乡村并没有此类安排。依据一项对1972旱灾年印度乡村的查询,55%的借款是从放贷安排取得,而在随后气候正常的1973年,安排借款占一切借款的83%。相形之下,在同期的孟加拉乡村,只要9%的借款是从正规安排取得的。在灾荒最严峻的四个村落,安排借款只占5%。

明星电力(湘君理财堂)

由此可见,印度更兴旺的信贷商场给农人供给了更为有用的危险应对手法,因而,灾荒年份被逼卖地、土地往少数人会集的状况就没有孟加拉国那么严峻,印度乡村的土地基尼系数越来越低,而孟加拉国的土地一切权距离在不断加大。从2014年世界银行两位研讨员对墨西哥的研讨中也发现,当本地的一家连锁超市公司在800个分店开设小额借款服务后,两年内,所服务到的社区小微企业占比上升7.6%,包含个体户在内的小微企业收入添加7%,而赋闲人数下降1.4%,人均GDP显着上升。金融的扶贫作用显着。

关于土地的争辩

关于贫富距离的成果,孔子在《论语》中就有经典论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在孔子之后的两千余年,从政治家、诗人、词人到思想家,关于贫富差异的论说不计其数,但终究什么导致贫富距离呢?前面引证的钱穆和黄仁宇的解读就很典型,以为土地的私有和吞并是底子原因。可是,凯恩教授对印度和孟加拉的研讨告知咱们,同样是土地私有的两个国家,一个是土地分配越来越平衡,而另一个则反之。

从我国的前史阅历中,咱们是否能看到相似的状况呢?

就以明末李自成起义为例。白寿彝在《我国通史——明朝》中谈到:“中叶今后,因为法制日趋松废,土地吞并之风盛行。”“正德、嘉靖以降,社会风气大变,官豪势要之家纷繁求田问舍,广置田产,土地吞并之风益为盛行。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多破产流亡。”描绘的状况跟二战完毕后的孟加拉国乡村场景十分相似。

明朝后期的土地吞并程度并没有幻想的那么高。依据栾成显编写的《明代黄册研讨》中的材料,咱们可以核算明末万历年间安徽休宁县的土地分配基尼系数,其间万历十年(1582年)的土地基尼系数为0.34,万历二十年(1592年)为0.30,万历三十年为0.21,万历四十年为0.18。由此可见,万历年间的土地基尼系数在0.34以下,表分明末的土地分配比较平等,尤其是远低于最近几十年印度和孟加拉国乡村的土地分配距离,阐明那时的土地吞并程度不会太高;其次,从万历十年到万历四十年,土地分配基尼系数逐步下降,土地分配趋于分散化。这些告知咱们,明末农人起义的原因不是土地私有、土地并购或土地分配自身。

导致李自成起义并几回从失利中爬起来的直接原因是旱灾,暴政下的社会现已像一堆干柴,只等旱灾这样的焚烧事情。从气候记载看,明末我国处于“小冰期”,旱灾频发,陕西与河南一带接连多年大旱,动辄七八个月不下雨。在其时,既没有兴旺的跨区域商品商场,又没有稳妥和假贷商场,因而,频频的旱灾等同于持久持续的大面积饥馑。长时间灾荒,既带来永久贫穷,也成为改朝换代革新的导火线。正如邓拓在《我国救灾史》中结论的:“农人穷乏与饥饿,既达极点,流移逝世的现象,持续扩展,在这种状况下,农人的遍及起义,势不可免,所谓‘逼上梁山’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你想想,假如那时分就有今日这样的稳妥金融,明朝会被推翻吗?

今日讲的第一个要害是,灾祸危险、疾病危险是导致贫穷的最要害要素。一般来说,人们可以应对正常状况下的生计需求,可是一旦产生意外(危险),就会将正常家庭置于窘境乃至绝地。其次,不管是根据印度和孟加拉国乡村的比照研讨,仍是根据我国的灾荒与革新前史都标明,一旦产生灾祸,就会迫使既没稳妥又没假贷商场支撑的家庭穷途末路,只好卖地或其它值钱的东西或许安排暴乱。因而,前史上的土地分配过于会集自身不是土地私有或土地并购的成果,而是缺少金融的成果。最终,开展稳妥金融是扶贫和拉平消费距离的要害,也是展示金融普惠性的详细措施。

(本文系喜马拉雅《陈志武教授的金融课》讲座文本,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订阅本课程)

阅览作者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