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是常用的电化学储能器材。记者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得悉,该所研讨员吴忠帅团队在混合型电化学储能器材方面获得新进展,构建出具有与锂离子电池相似摇椅式作业机理的电池-超级电容器混合储能器材,并经过电极容量和动力学“双匹配”战略,器材能量和功率密度完成了“双高”。
据介绍,该储能器材的功能优于以往报导的具有摇椅式构型的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混合储能器材,一起也优于电极容量或动力学不匹配的其它混合储能器材,为“双高”混合储能器材的构型规划和电极优化战略供给了新思路。相关研讨结果宣布在《动力与环境科学》上。
传统锂离子电池受限于缓慢的体相反响,功率功能较差;超级电容器运用快速的外表进程存储电荷,能量密度较低,这两个“种子选手”并不能满意对能量和功率密度都有较高要求的运用场景。
以往,研讨人员首要运用电池型负极和双电层电容型正极,但基于此构建的器材构型充放电进程所需的离子由电解液供给,导致电解液用量大,其功能还遭到电池型电极和电容型电极之间极不匹配的电荷存储容量和电极动力学的严峻约束。
吴忠帅介绍,他们选取了具有本征锂离子插层赝电容性质的正交五氧化二铌为负极,镍钴铝三元氧化物(NCA)锂离子电池资料为正极,让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来回络绎,构建了摇椅式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混合储能器材。
该器材中,正负极皆具有来自氧化复原反响的高容量,但纳米结构运用于高压正极,可能会带来非活性外表重构以及不稳定的电极/电解液界面等问题。为此,研讨团队构筑了三维导电络,以协同下降充放电进程中的内阻和极化,最终使正负极具有高度匹配的容量和倍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