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月通胀数据。其间,CPI同比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PPI同比上涨1.7%,涨幅比上月扩展1.4个百分点。整体来看,PPI加快上行、CPI坚持低位,两者走势显着分解,全面通胀危险没有闪现。
CPI方面,受上一年同期高基数影响,食物价格同比由涨转跌,抵消了非食物价格的上升,使得CPI同比仍处负区间。PPI方面,原油、金属等大宗产品价格上涨,推进PPI同比加快上行。展望未来,随同高基数影响衰退、消费温文回暖,3月开端CPI有望见底上升;一起,全球需求改进叠加大宗产品价格涨势连续,将带动PPI继续走强,并在5月前后触及阶段性高点。考虑到消费复苏相对缓慢,上游工业品价格向终端消费品的传导并不顺利,估计未来一段时间PPI和CPI的分解将继续扩展,全局性通胀危险没有闪现。
上述通胀方针间的分解不由让咱们联想起2016-17年,同样是大宗产品价格上行带动PPI飙升、与CPI显着违背,但货币方针随即呈现收紧(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如此看来,虽然当时通胀危险不大,PPI加快上行是否会触发货币方针进一步收紧?
在咱们看来,两轮大宗产品价格上行周期存在许多不同,背面的方针意义不能简略类比。短期来看,国内货币方针仍将以稳为主,进一步收紧的概率不大。详细来看:
一是大宗产品提价原因不同。2016-17年,大宗产品价格上涨的中心原因是国内供应侧变革引发的大规模去产能,而今年年头以来的一轮上涨则首要得益于疫苗接种下的海外需求复苏。从领涨的大宗产品便可看出,上一轮国内定价的钢铁、煤炭等品类提价更快,而本轮全球定价的原油、有色等品类提价更快。也就是说,近期大宗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源自海外而非国内,PPI上行的背面是输入性通胀而非内生性通胀,所以国内货币方针敏捷调整的必要性削弱。
二是中心通胀走势不同。除掉食物和动力的中心CPI可以更精确地反映通胀压力。2016-17年,虽然PPI同比涨幅远超CPI,但其实中心CPI也呈现了较为显着的上行(从1.5%左右一向升至近2.5%),标明工业品价格上涨现已传导至终端消费品、通胀压力有所抬升,这是2017年头央行收紧货币方针的重要原因。而反观本轮提价周期,自上一年二季度以来中心CPI快速下行,1月同比现已跌至-0.3%,是除次贷危机时期以外的前史最低水平。由此来看,当时终端需求较为低迷,结合咱们对全年消费温文缓慢上升的判别,货币方针尚不具有进一步收紧的条件。
三是全球货币方针环境不同。2016年下半年开端,全球经济进入复苏周期,美联储也敞开一轮加息周期;一起,国内经济增加温文向好,货币方针要点方针切换至“活跃保险推进去杠杆”,因而2017年头央行便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货币方针收紧情绪清晰。反观当下,全球经济刚刚走出疫情阴霾,经济复苏根底并不可靠。海外方面,大规模影响方针仍在进行中,考虑到美联储关于通胀上行的容忍度显着提高,加息需要时日;国内方面,政府工作报告着重宏观方针要“坚持必要支撑力度,不急转弯”,特别是在财务压力较大的布景下,货币方针有必要坚持必定的宽松力度。
综上所述,考虑到本轮大宗产品提价首要受海外需求拉动、国内中心通胀水平低迷以及全球宽松的货币方针环境,当时我国货币方针大概率不会像2017年头那般快速收紧。正如咱们在文章《政府工作报告泄漏八大方针取向》中所言,“2021年货币方针将稳字当头,收紧空间有限”。后续需要点重视的是,大宗产品提价的继续性、中心通胀的走势以及美联储加息时点是否会超预期提早。除此之外,PPI和CPI的继续分解,可能会导致中下游企业(特别是议价才能较弱的中小企业)的成本上升、赢利下滑,运营压力加大,这也进一步降低了短期货币方针收紧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