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宏观经济分析,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宏观经济分析,各地区各部门科学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展望2021年,中国经济有望向常态趋势回归,全年GDP增速有望在低基数效应基础之上出现较大反弹。
新华财经北京12月21日电 (分析师黎轲 朱嘉林) 2020年,面对全球疫情风波和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党中央国务院统筹部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期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未变,经济增长中枢仍然处于稳定运行通道。
展望2021年,经济继续修复的动能较强,投资有望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消费有望显著改善,而在出口常态回归和进口回升带动下净出口贡献或有所弱化。整体看,2021年GDP增速有望在2020年低基数效应基础之上出现较大反弹。
第一部分 中国经济转型有待爬坡过坎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中国经济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
可喜的是,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期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疫情影响并未冲击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中枢仍然处于稳定运行通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报告预测,2020年中国经济将增长1.9%,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党中央近期提出中国经济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格局的构建有助于中国优化产业结构和供应链结构,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要素市场化改革提振产能活力。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经济当前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面临深刻变化、形势复杂严峻,制约双循环格局构建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一方面,去全球化浪潮汹涌。中美摩擦已经从经济贸易层面向其他各个层面升级蔓延,国际贸易环境趋于紧张,国际治理体系也出现了碎片化倾向,极端重商主义、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等势力抬头,正常的国际经贸环境也已受到较大冲击。另一方面,疫情冲击引发的国内经济下滑仍然还处于修复过程中,虽然反弹和恢复势头较为强劲,但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在当前复杂严峻局势下,构建国际、国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或将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一是在经济增长方面,近年来中国外贸依存度虽持续下行,但相对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仍处于偏高水平,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仍然很高。2019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31.84%,高于美国(19.32%)、日本(28.07%)、欧盟(28.87%),部分行业的依存度更高至50%左右。由此,在国内循环代替国际循环过程中,将面临诸多挑战,如成本问题、物流问题、适配性问题等等,中国经济或将因此会蒙受效率、速度和福利等方面的损失。二是在国际收支方面,双循环格局的构建过程中,出口减少和进口增长或将会成为趋势,从而降低净出口对国内经济的拉动效用。但在“稳增长”制约下,为保障合意的经济增速,出口下降存在理论下限,且出口降幅掣肘进口增长。三是在就业方面,中国出口贸易产业链上的大部分企业是中小民企,就业贡献举足轻重。据商务部统计,国内与外贸直接和间接相关的就业规模高达2亿人。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形成后,外贸企业经营或将承压,对就业的冲击不容小觑。在外需向内需的转化过程中,如何妥善推动外贸转型,是未来需要慎重应对的一个重要挑战。
需要认识到的是,双循环经济格局的转型是强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构建双循环格局的战略部署不仅仅源于经济现状,更是基于世界变局的趋势预判。守成国与崛起国冲突下的逆全球化、民族情绪和贸易争端将对全球经济增长形成压制,单纯依赖国际经贸体系循环的成本越来越高,风险越来越大。双循环的启动将给中国经济未来十到二十年的发展奠定新的格局,并将成为决定未来中国崛起的重要战略部署。因此,尽管未来或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也要坚定信心,着力化解各类矛盾,推动双循环格局构建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部分 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面保持长期向好一、2020年疫后中国经济呈现持续复苏态势
2020年,面对全球疫情风波和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各级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战略部署,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护航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经济形势总体呈现了稳中向好态势,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诸多积极变化宏观经济分析:一是新动能的经济支撑作用凸显;二是经济下居民收入提高;三是工业生产已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四是企业销售收入增速逐季走高。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也面临着需求修复滞后、消费需求不稳、基建投资较为疲弱、中小外贸企业经营遇困、区域增长不平衡加剧等现象,需要我们认真总结,找准根源,对症下药。总体来看,制约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存在四大结构性风险挑战:一是人口低出生率和老龄化同步而至;二是就业中存在结构性矛盾;三是消费增长乏力;四是出口高增态势难以持续。
(一)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
2020年三季度以来,在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中国经济复苏态势持续向好,总需求平稳回升,主要指标逐季改善,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0.7%,年内首次实现由负转正,在主要经济体中一枝独秀。
1、新动能的经济支撑作用凸显。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7%;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9.1%,加快2.8个百分点。线上购物、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持续火热,在线办公、远程问诊、在线教育等新兴需求非常旺盛。前三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3%,增速较上半年加快1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4.3%。在疫情冲击下,产业转型发展的动力明显加快,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逆势成长,在助力疫情防控、保障居民生活、促进经济增长方面都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2、经济修复带动居民收入提高。前三季度,经济稳步恢复、增速由负转正,并渐次提速,就业情况也有所好转,实际居民收入增速也由负转正。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同比增长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0.6%,年内首次转正。居民收入恢复带动消费需求回升,进而促进第三产业回暖,拉动就业,使得经济步入良性循环。从收入差距来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67,较2019年同期缩小0.08,显示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收入分配有所改善,各地积极出台扶贫攻坚政策,乡村扶贫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
3、工业生产已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累计增速环比再度加快0.6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处于正增长区间。从单月看,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增速环比持平,较2019年同期大幅增加2.2个百分点;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1%,2019年同期为-5.3%;10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4%,连续8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此外,三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7%,较二季度上升2.3个百分点,也高于2019年二、三季度的76.4%,进一步反映出工业生产已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4、企业销售收入增速逐季回升。2020年以来,中国企业销售收入增速总体呈现逐季回升向好态势。1-10月份,全国企业累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2%,增速较前三季度提高1.4个百分点,反映出随着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显效发力,中国经济复苏的态势进一步巩固。分季度看,一季度中国经济受疫情冲击较大,企业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7.6%;二季度同比增长9%;三季度同比增长12.4%。10月份增速进一步提升,同比增长15.1%,较三季度提高2.7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在经济运行大量涌现积极变化的同时,国内部分领域面临的结构性风险挑战也值得关注。
1、中国出生人口持续下降,老龄化加速到来。2019年中国总人口为140005万人,首次突破14亿,较2018年增加467万,人口增量持续收窄,自然增长逐渐放缓。恒大研究院报告预测,中国人口将在“十四五”时期陷入负增长,2050年左右开始中国人口总量将急剧萎缩,2100年中国人口将降至不到8亿,届时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将从当前的约19%降至7%。另一方面,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2022年将进入占比超过14%的深度老龄化社会,2033年左右进入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上升至2060年的约35%。人口困境折射出中国人口红利消失,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滑,并引发消费结构变迁。
2、就业形势总体向好,而结构性矛盾不容忽视。尽管整体就业情况趋于好转,但就业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存在,重点反映在农民工就业数量下降和大学生就业困难上。一方面,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7亿人,较二季度末相比增加200万人,但较上年同期减少384万人,同比下降2.1%。说明尽管农民工就业情况正在趋于好转,但与2019年相比仍有一定程度的缩小。主因国家鼓励就近就业政策发挥效应,使得未来一个时期内农民工更多偏向本地就业,外出务工需求下降;此外,疫情冲击下经济受重创后制造业恢复相对缓慢,企业用工需求较2019年同期减少,也导致农民工就业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受疫情影响,2020年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面临企业用工需求锐减和应聘时间缩短的双重冲击。9月份20-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调查失业率较2019年上升4个百分点,反映出毕业生群体就业有所好转但仍然承压。
3、消费增长乏力,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通常来说,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9年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57.8%,投资为31.2%,出口为11.0%。现阶段,投资和出口增速均超过了2019年同期的水平。与之不同的是,前三季度社零消费累计同比下降9.11%,大幅拖累前三季度GDP增速下行达2.5个百分点,而2019年同期为拉高当期GDP增速3.8个百分点,反映出中国经济内生性的增长动力还较为疲弱,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
4、出口高增持续性存疑,对经济的拉动效用或将减弱。前三季度中国贸易顺差为23054.0亿元,同比增长14.2%,拉动GDP上升了0.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出口总额12.7万亿,同比增长1.8%,远高于前三季度GDP增速的0.7%。近期,出口增长超预期弥补了消费低迷,对经济修复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10%左右的出口增速或难以持续的。近期,出口的拉动力量主要是防疫物资出口、居家办公带来的“宅经济”产品出口以及欧美深陷疫情带来的中国生产替代效应。而随着欧美疫情逐步缓解、经济逐步恢复、疫苗大面积使用,未来中国出口高增长的可持续性存疑,大概率将向近年均值回归。
二、2021年经济有望向常态下的周期趋势回归
(一)投资和消费料将发力,2021年经济有望显著回升
2020年前三季度,GDP累计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其中,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9%,增速较二季度提升1.7个百分点,连续两个季度处于经济修复通道。三季度名义GDP同比增长3.6%,增速较二季度提升2.3个百分点。
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中国出口逆势上涨,下半年增速甚至好于疫情之前。究其原因,欧美财政刺激维护了居民消费能力,中国疫情控制和政策聚焦保全了企业供给能力,疫情肆虐下全球生产端出现较大程度出清,削弱了国际市场的供给能力。国内外供需错位推动中国出口逆势上扬,中国在全球供给中心的地位在短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数据显示,二季度起净出口对GDP的拉动由负转正,2020年7月份起出口增速已高于疫情前水平。但考虑到中国占世界的出口份额已处于高位,难以进一步提升。因此在全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中国出口大概率将向近年均值水平回归。
从三次产业来看,三季度第一、二、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为20.3%、49.2%、30.5%。与2019年同期相比,第一与第二产业贡献率分别大幅增加17.2、13.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贡献率则下降30.5个百分点。从行业来看,三季度金融、信息服务、工业、农林渔牧等行业贡献率较大,分别为94.7%、90.2%、37.6%、25.2%。与此相对的是,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租赁和商业服务等行业的拖累较大,贡献率分别为-67.6%、-57.7%、-44.7%。
通过对经济数据采用模型建模分析后发现,潜在经济增长率平稳运行,周期对经济的拉动下降显著。从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来看,当前潜在经济增长率呈现较好的平稳运行态势,从2019年三季度起潜在经济增长率已连续多季度维持6.0%左右的水平。从周期角度看,2019年四季度起,工业生产、PPI、利润等经济数据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好转,基钦周期现见底迹象。数据显示,2019年11月基钦增速下探至0.3%,相当接近经验底部。从历史经验来看,2016年的周期底部是-1.9%,2009年的底部是-0.8%,彼时的周期点位已相当接近历史低点。按周期运行规律,2020中国经济有望进入基钦周期上行阶段,但新冠疫情打断了这一进程。可喜的是,近期基钦周期已出现攀升向好的运行趋势。2020年7-9月的基钦增速分别是7.4%、7.9%、8.2%,整体呈现显著震荡上行走势。按照周期运行规律,这一轮库存周期的上行期有望维持到2021年三季度或更长。反观朱格拉周期,虽从2020年3月起,周期持续修复,10月已达2.83%,近期更有望恢复至疫情前的4.2%水平,但鉴于朱格拉周期整体仍处于下行阶段,对经济的提振效用有限。
从疫情控制情况、重点领先指标以及社会经济预期等判断,2021年中国经济进一步修复的动能不弱,叠加低基数效应,经济有望从低谷向常态下的周期趋势回归。从监管机构与政策角度看,宏观政策可能将于2021年趋于正常化、常态化,经济修复也更多依赖消费、制造业投资和出口等顺周期动能而非逆周期政策。
从支出法角度整体来看,2021年预计投资增速有望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消费在2020年低水平基础上有望显著回升,而在出口回归常态和进口回升下净出口贡献或有下降。整体看,2021年全年经济增速有望在2020年低基数效应基础之上出现较大上升,预计全年实际经济增速约为9%左右的水平。
(二)未来CPI走势趋弱,PPI有望加速上行
1、年内CPI走势较弱,未来肉价低迷或继续压制CPI。2020年以来除疫情影响下的需求疲弱外,CPI同比大幅走低还主要受猪肉价格高基数影响,而于6-7月受到季节性因素和汛情影响则出现阶段性反弹。展望2021年,预计猪肉价格或将出现一定程度下跌,由此拖累CPI下行,预计全年约1.5%。
2、PPI延续企稳趋势,未来有望加速上行。2020年在疫情爆发初期的影响下,全球经济活动停滞,原油价格大幅下跌,拖累PPI疲弱走低。展望2021年,预计PPI有望上行走出通缩,全年约1.2%。一方面,目前原油价格仍处于历史低分位水平,2021年全球经济大概率走向复苏,原油价格有望上行。另一方面,2020年初以来M1增速触底反弹,也有利于PPI走出通缩。
(三)各投资分项增长预期均较乐观,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表现可期
1、房地产维持高位、基建提速、制造业向好,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有望加速。1-10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为1.8%,环比提升1.0个百分点。按此测算,10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2%,增速较9月提升3.5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2.7%,增速环比提升0.7个百分点,增速维持高位;基建投资同比增长4.4%,增速环比大幅提升1.2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3.7%,增速环比提升0.7个百分点。展望2021年,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构成要素中,制造业投资有望显著回升,基建投资料有改善,房地产投资仍将处于高位,预计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将有较快增长,增速或达9.5%。
2、房地产投资保持较强韧性,未来有望仍保持较高水平。1-10月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6.34%,增速环比上升0.75个百分点。其中,10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2.7%,增速环比上升0.7个百分点,创2018年8月以来增速新高。2020年以来,土地购置费的高速增长为房地产投资保持韧性提供了主要支持。数据显示,前9个月土地购置费累计同比增长8.44%,为2020年以来最高值。而前9个月扣除土地购置费的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仅为4.2%,与同期全口径的投资增速剪刀差达1.4个百分点。展望未来,三条红线政策影响下,市场对房地产投资转向悲观,未来投资增长承压。但考虑到土地购置面积和成交价款一般影响3个季度后的土地购置费,而2020年4月以来土地成交价款增速明显回升,因此2021年地产投资增速或不会因融资政策收紧而明显失速,预计全年投资增速或6%左右。
3、未来基建投资料有改善,但上行幅度温和。1-10月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全口径)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含电力)同比分别同比增长3.01%和0.70%,增速环比分别上升0.59和0.50个百分点。数据测算,10月份全、部分口径下的基建投资增速分别为7.3%、4.4%,较9月份增速双双回升。10月基建投资回升,一方面应与2019年同期基建投资基数较低有关,2019年10月基建投资同比2%,明显低于相近月份5%的水平。另一方面,三季度以来房地产维持高景气,叠加经济复苏,推动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大幅回升,基建资金分流压力明显减轻,10月地方财政支出可能也有所加速,为基建投资提供支撑。整体看,2020年以来基建投资不及预期的重要因素是包括优质项目不足、专项债制度待完善、政府任务重心转变等,地方事权财权不匹配等短板仍制约其发展。展望2021年,基建投资或将温和改善,预计增速3%-5%。一方面,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规划建议稿中提出要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等领域短板,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因此基建投资具有较强支撑。另一方面,2021年专项债新增额度大概率少于2020年,特别国债预计取消发行,优质项目亦难有明显增长,经济恢复常态对基建稳增长的主观需求下降,因此2021年基建投资增速难有大幅改善。
4、制造业投资延续向好态势,未来表现令人期待。1-10月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下降5.3%,跌幅环比收窄1.2个百分点;10月制造业投资增速回升0.7个百分点至3.7%。展望2021年,预计制造业投资将随经济复苏而延续修复态势,且在库存周期趋于回升、产能利用率提升、出口保持高增、企业盈利向好、疫苗落地提振企业家信心等因素的支持下,2021年制造业投资稳健增长的确定性较强,预计全年增速10%。
(四)消费持续改善,2021年有望出现高速增长
2020年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5.9%,增速环比提升1.3个百分点。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3%,增速环比提升1个百分点。2020年消费低迷主要受居民对疫情的主观担忧及政府疫情管控政策对部分消费场景的客观限制的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受到较大压制。考虑到当前经济向好带来就业和收入改善,消费潜力有望释放。同时,“十四五”规划建议稿中提出全面促进消费,政策亦将在支持消费增长方面更加友好,预计2021年社零增速可能回升至15%左右。
(五)2020年出口表现大超预期,2021年贸易顺差规模或有收缩
以美元计,2020年前10月进出口总值3.71万亿美元,累计同比下降0.8%,跌幅环比收窄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同比增长0.5%,进口同比下降2.3%,贸易顺差3845亿美元,同比增长14.2%。从单月看,10月份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8.4%;出口同比增长11.4%,超出市场预期的10.2%,创19个月新高;进口同比增长4.7%,贸易顺差584.4亿美元,同比增长38.1%。前10月中国出口表现亮眼的主要拉动力量是防疫物资出口、居家办公带来的“宅经济”产品出口以及欧美深陷疫情带来的中国生产替代效应。
2020年以来对美出口大幅改善,对欧盟出口下降显著。1-10月中国对美出口累计同比增长1.74%,大幅优于2019年同期的下降11.31%,拉高出口累计增速0.3个百分点,而2019年同期为拉低出口增速2.1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1-10月中国对欧盟出口累计同比下降24.20%,大幅拉低出口累计增速4.19个百分点,显著弱于2019年同期的增长4.42%,拉高0.73个百分点。
展望2021年,出口总体动能相对于2020年下半年而言可能减弱,预计2021年出口增速5%。近期美欧等多个发达经济体经济活动持续修复,中国出口有望在外需修复下持续改善,预计出口短期内有望延续呈现较高景气度。但基数效应、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下,出口增速高点可能出现在2021年上半年前后。2021年下半年起,海外产需缺口修复等因素对中国出口链的负面影响将逐渐显现。而对进口而言,考虑到内需持续回暖与海外疫情好转下生产修复,叠加中国扩大进口行动持续推进,配合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预计2021年进口增速有望出现上升,预计年度进口增速为8.5%。整体看,预计2021年出口增速将较2020年有所放缓,进口有望改善,贸易顺差规模将出现收缩,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效用将小于2020年。
重要声明
《新华财经年报》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报告依据国际和行业通行准则由新华社经济分析师采集撰写或编发,仅反映作者的观点、见解及分析方法,尽可能保证信息的可靠、准确和完整。任何情况下,《新华财经年报》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