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简称JCB)jcb,是美国的一本老牌期刊jcb,1982年创刊jcb,由Wiley-Liss Inc.出版商出版。
自创刊至2017年,JCB都是一种「小而美」的存在。十几年来,发文量稳定在每年250-450篇之间,影响因子稳定在2.5-3.5分左右。在投稿者心中,JCB一直被认为是分数不高、但老牌、信誉好、质量高的刊物。
图1jcb:1997年-2021年JCB的发文量
图2:1997年-2020年JCB的影响因子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2018年,2018年当年,JCB的发文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948篇,相当于历史最高峰的2倍。2018年当年见刊的文章中,来自中国的文章占比就飙升到了50%。
图3:2015年-2021年JCB的发文量
要知道,1982-2017年间,国人文章投稿占比在仅为10%jcb!JCB的母国-美国为第一,占比51%。
图4:1982年-2017年JCB文章的国别统计
如果说2018年时前所未有,那么2019年对于JCB来说才是真正的空前绝后。2019当年,发文量高达2153篇(见图3),国人文章占比更高达了67%。
图5:2019年JCB文章的国别统计
俗话说,事出反常,必有蹊跷。这种异常的操作,很快触动了职业打假人的敏锐的嗅觉。
2020年初,Pubpeer网站著名的学术打假人Elisabeth M Bik揭露了一场”论文工厂”事件,涉及到的论文400多篇,几乎全部来自国内。其中,多家出版社和期刊是重灾区,其中JCB占据了「一个高峰」。
2020年,经过几波撤稿潮后,最终『存活』下来的文章,被WOS核心数据库收入的文章仅剩239篇,其中国人文章占比依然挺高,为66%。
异常的激增发文量和撤稿风波之后,JCB引起了中国很多科研机构的反感。2020年12月31日,中科院正式发布了《国际期刊预警名单(试行)》,其中生物学中就有JCB,预警等级为高等。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发布的45种预警期刊中也包含JCB期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不予经费支持期刊,徐州医科大学,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均将其收录为预警名单。
2021年已经过去一半了,在2021年发表的被WOS收录的article中,传统当年的Article为67篇,early access为34篇。其中,来自中国的稿件为25%。可见经历了撤稿风波和被列入国内黑名单后,JCB并没有像「洋皮华刊」MDPI(cells、Cancers)不再接受中国稿件。
JCB对中国稿件(以及版面费
)并不排斥,25%的发表量还是位居第一,应该是有提高了审核标准和数据管控。
相关阅读:
网传:杂志社MDPI声称将不再接受中国人的投稿文章
Cell 杂志 VS Cells 杂志,SCI界的康帅傅~
图6:2021年JCB的Article-国别统计
JCB期刊2017-2021年的撤稿量总和,约是它往年一年的发文量。
图7:Pubmed统计的JCB年度撤稿量
大家或许可以感觉到,JCB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改革。
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2020年6月,德国美因茨大学Christian Behl教授开始接任JCB主编。
Christian Behl是德国美因茨大学医学中心病理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病理生物化学系的全职教授和系主任。他在德国维尔茨堡大学获得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拉荷亚的索尔克生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德国慕尼黑马克斯·普朗克精神病学研究所领导独立研究组。Behl教授在美因茨大学的实验室专注于研究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蛋白质稳态和蛋白质降解途径。Behl教授是德国科学基金会, 德国阿尔茨海默基金会等多个基金会的科学委员会成员。
杂志的多位执行编辑中,包括一位国人大佬: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曹志伟教授。曹教授主要研究多组分协同药效机制和免疫识别规律,涉及到协同用药计算、计算机辅助疫苗设计等,以应用于临床疾病预防与治疗。
为了JCB的重新出发(Relaunch),Behl教授介绍了他上任以来执行的一系列措施:
建立了新的编辑团队,由主编,7位执行编辑和1位专职编辑组成;
组建了新的编委会,目前拥有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的24位高水平研究者;
运行了新的稿件审查流程,其中包括组建图像审查团队,在最终接收前对文章进行严格的图像审查等。
内容来源:科研猫
一个博士的血泪求职路:想入职高校?请以我为鉴避坑
6 年招聘八千多人引争议:高校割起年轻博士的韭菜有多疯狂?
今日2篇Nature Biotechnology,均出自四院院士
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请向原作者申请,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