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北荆州古城出发,往西驱车50多里,《农村金融时报》记者抵达了此次采访的荆州区八岭山镇石马村,该地被誉为“金融扶贫项目示范村”。

  自2015年以来,石马村已成为荆州农商银行探索金融“1+N+P”服务扶贫模式和实施“五个一”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据该行相关负责人介绍,“1”代表农商行在扶贫攻坚中的一如既往,一以贯之;“N”表示参与精准帮扶的部门及相关要素,“P”代表帮扶对象贫困户们自我“造血”的主动作为。

  

精准扶贫示范点:荆州区八岭山镇石马村 刘梅芳 摄

  石马村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原是省级重点贫困村,由3个自然村组成,自然村之间的村级公路虽算不上宽阔,但可供来往车辆顺畅通行。透过路两旁茂密的树林,可见大多农田呈块状高低起伏,东边一片高坡,西边一块洼地。尽管如此,这里依旧错落有致地种植了不同农作物。

  据熟悉石马村情况的人介绍,当地的地形可能与该地需要保护地下文物资源、不宜过度平整土地有关,但这样的地貌难免会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

  部分稻田正在翻晒,低洼处荷田里,青葱的荷叶迎风摇曳,扶贫包点负责人陈续标告诉记者,田里种植的是“浅水藕”。

  大路两旁,一排排钢架大棚刚刚脱掉“塑料外衣”,嫩绿的黄瓜、豇豆以及西红柿等蔬菜展露出勃勃生机。

  据了解,石马村以前属于三无村:“无电、无自来水、无公路”,来往过客大多要步行几公里才能进村,因交通不便,长期“蜗”在家里的村民大多靠天吃饭。记者在田边偶遇的村民老欧告诉记者:“前些年,哪懂什么生态农业,如果年成好,一年下来收支平衡就很不错了。如果收成不好,孩子上学要钱,看病要钱,哪是一个‘难’字说得清的!村里外出打工的多了,荒地就出现了,不少农户的房屋也塌了,‘全省重点贫困村’这顶帽子就这么给‘戴’实了。”

  该村支部书记胡建民说,“石马村现有农户618户2749人,其中,贫困户153户,贫困人口467人。通过近三年的努力,除19户是通过政策托底扶贫外,其余全部通过农商行金融“1+N+P”扶贫模式得以脱贫。今年,石马村已彻底摘掉省级贫困村的帽子。”

  当谈及农商行是如何支持扶贫攻坚时,胡建民感触良多,他告诉记者,说一千道一万都比不上去农户家实地看看!

  “普惠工程”打造“直通车”

  2015年3月,荆州农商行行长周源在精准扶贫专题会上郑重承诺:要全面实施“五个一”扶贫攻坚,即:一个扶贫专班、一个信贷专柜、一套扶贫计划、一批扶贫资金、一本扶贫档案。坚持精准扶贫,不落一户,对全市贫困户定向“输血”。

  2015年6月2日,荆州市荆州区扶贫办,八岭山镇政府及荆州农商行郢都支行联合举办的“荆州区金融扶贫推介会”在石马村召开。会上对扶贫贷款的对象及条件、贷款用途、额度、期限、利率和贷款方式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宣讲,并按照“普惠金融+”的服务流程,分批次解决贫困农民信息获取难、信用评定难、客户对接难、贷款取得难等问题。

  耿怀连是该村第一个享受金融扶贫成果的人。当初,一听说农商行要发放扶贫免息贷款,他马上就与其他26户村民一起向政府和农商行提出了申请,大家分别领到了2至10万元不等的扶贫贷款。

  耿怀连用3万元贷款搭起了种植蔬菜的钢架大棚,凭借自己多年帮工积累的种植经验,种植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在市场上备受欢迎。仅去年,他的纯收入就达到6万元。

  来到浅水藕种植大王翟德虎的家中,房前屋后都是荷花,门口停着货车、摩托车,猪圈里养着50多头猪,一幅生机盎然的农家小院景象映入眼帘。

  老翟说,三年前,他从重庆举家落户石马村,由于没有土地经营权,只能靠收购周边散户莲藕再销往外地为生,成本高不说,也挣不了多少钱。

  在农商行与驻村扶贫工作组的共同帮助下,翟德虎顺利拿到300亩土地的承包权,并带领32名农民开展莲藕种植。同时,在两湖市场建立贩运中转站,还带动40户贫困户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

  “农商行在村委会设立普惠金融服务网格化暨扶贫工作站,网格员通过政府平台采集信息,逐户上门走访。张家种的大豆,李家种的麦子,网格员都了如指掌,为扶贫贷款打通了绿色通道。”农商行新场支行负责人杨起详细介绍起了普惠金融服务网格化服务流程,“政府对贫困户实行名单制管理,网格员逐户上门核对,对有劳动能力且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给予送‘送知识、送技术、送资金’一对一的帮扶措施,从农户申请到发放,最长不超过3天,并在村内公示栏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与此同时,该行还通过普惠金融工程,帮助金融服务空白村推进电子自助设备“镇镇通”、惠农金融服务点“村村通”和手机银行“户户通”。其中通过网格化工作站向1741户贫困户发放贷款1.05亿元,有效破解了“贫困户”的融资难题。

  

网格员冯必成(左)与荆州市科润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专业合作社社长刘波交流草莓种植技术。 刘梅芳 摄

  “风险补偿”夯实“阳关道”

  张德清家住石马村8组,他是荆州农商行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创新系列扶贫信贷产品的受益农户之一。

  来到张德清家,记者看到一幢带后庭院的农房。房屋窗明几净,从墙体的颜色和外形来看,这房子刚兴建不久。

  张德清指着不远处自家农地里搭建的四个钢架大棚说:“去年,我就是靠农商行的3万元贷款建起了这些大棚,种植了第一批草莓。当年收入4万多,随即就把贷款还上了。”

  在种过草莓后,他又套种了当季时令蔬菜。如今,黄瓜已挂满支架,丰收在即。

  “按目前市场每斤1.10元价格来计算,今年我有望收入2万多元。”乐观、健谈的张德清说,“收入比以前只种水稻强多了,以前过年时钱包总是空空的,遇上年景不好,只能借债度日。现在改种适销对路的农作物,钱挣得容易多了,心里也踏实多了。”

  

在石马村,网格员杨起(中)同大棚种植农民张德清(左)一起查看黄瓜长势。刘梅芳 摄

  “我行在荆州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市行、县级行、一级支行、二级支行四级联动,先后与市县区政府、扶贫办对接,与各市县扶贫办相继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结合实际制定了金融扶贫工作方案。”该行信贷部副总经理许帮成介绍说,“没有政府组织建立的风险补偿基金,就不会有‘阳光扶贫贷款’,更不会创新出系列扶贫信贷产品。”

  据悉,农商行创设的“阳光扶贫贷”,是由荆州区财政局、扶贫办与荆州农商银行郢都支行签订三方协议,政府提供专项资金设立的风险补偿基金。该贷款可为辖内建档立卡贫困户,或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市场经营主体,提供额度2-20万元、期限原则上不超过1年的贷款支持,利率按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执行。

  截至目前,全市农商行通过此种方式已为贫困户授信5亿元,发放阳光扶贫贷款3.14亿元,受益对象2078人。

  “辐射联动”疏通“脱贫路”

  “目前,我行共向全市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及相关农户贷款2.1亿元,带动1.6万贫困户创业就业。”荆州农商行综合办主任黄琛介绍说,该行推出“农商行+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模式,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户的联动互助,带动贫困户脱贫,在石马村成效明显。

  来到位于村东头的荆州区实心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记者发现这里也是青园家庭农场总部所在地。据了解,实心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和青园家庭农场是由村民吴爱琼、欧宏森等4人于2014年筹集50万元建立而成。

  实心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主要为农户提供耕田、播种、收割、烘干等一条龙机械化作业服务。青园家庭农场则为农户提供育秧技术和部分经济作物的试种、示范,为缺技术和劳力的贫困户提供选种、育苗、栽秧等农务一站式服务。

  在青园农场院内,有一块不大的露天育秧试验田,田内的秧苗郁郁葱葱。“这只是一块育秧试验田,农场所建的育秧工厂由10个大棚的育秧基地组成”,股东之一的欧宏森告诉记者,该农场流转了1000余亩土地,育秧工厂所培育的秧苗除农场自留一部分之外,可为周边100多家农户提供秧苗,还可为部分缺少劳力的贫困户提供青苗的栽秧服务。

  去年,该农场在原有草莓种植规模的基础上增加了5个钢架大棚,农场连同10多个社员先后拿到农商行60万元的扶贫贷款用于购买机械设备,扩大再生产,年底农场及社员增收达10余万元。

  

在石马村,大棚种植能手欧宏生向网格员陈续标(右一)杨起(中)介绍草莓生长情况。刘梅芳 摄

  “实心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和青园家庭农场作为‘领头羊’,带动、引领作用是多方面的。”同行的村干部介绍,该村农户大多思想保守,不敢闯、不敢试,试种的重担自然落到了该农场的肩头。在他看来,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常年可为30名贫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作用很大,既能直接为贫困户提供多项农业生产服务,还能带头试种经济作物,给贫困农户提供示范。

  该农场先从“包品种、包技术、包服务”入手,请专家指导,摸索草莓的种植技术,待积累了足够的种植经验之后,通过专家讲课,经验交流,技术咨询,印发资料,上门指导等方式,引导更多的农户参与草莓种植。

  该村农户们种植草莓先后获得成功,“浅水藕”和部分有机蔬菜备受经销商的青睐,专业合作社和青园家庭农场领头羊的示范作用得以凸显,迅速带动了本村贫困农户参与到草莓、莲藕、芋头及有机蔬菜等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种植与生产中来。

  “虾稻连作”开创“致富路”

  石马村3组村民严良明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左腿行走不便,记者看到他时,严良民和他的爱人正在水田埂上除草。

  严良明个性开朗,思维敏捷,很是健谈,他告诉记者,这些水草不除,便会破坏水质,这里种植的是生态稻,加之套养了龙虾,不能用除草剂一类的农药,只能人工除草。

  严良明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孩子在上高中,妻子体弱,一家人一直徘徊在贫困的边缘。

  严良明前几年在帮养殖户打工时掌握了养殖龙虾的技术,并对虾稻连作生态种养模式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这让他萌生了亲自尝试养殖龙虾的想法,但苦于缺少启动资金,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去年3月,辖内新场支行与村委干部及扶贫工作队队员一同联手为他家发放3万元的“创业扶贫贷”。运用这笔贷款,严良明改造、整治了水田,相继购买了生态稻种和龙虾种苗。

  据了解,“虾稻连作”生态种养模式是指在稻田里套养小龙虾,一田多用,一季两收。在这类稻田里生产的生态稻米无农药污染,颗粒饱满,比普通大米每斤高0.5元,市场上供不应求,小龙虾更是的热销货。贷款后不到3个月,严良明的稻虾套养的第一期收成完全符合预期,当年就还上了贷款,实现了脱贫目标。今年开春后,小龙虾更是卖出近万元的高价,严良明马上就要跨入富裕户的行列。

  记者了解到,严良明摸索“虾稻连作”生态种养模式不光能促进粮食稳定增产、虾稻双项增收,还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直观的社会效益是,给部分不敢闯不敢试的贫困户提供了可借鉴、复制的成功范例,不少贫困户开始把眼光投向了生态养殖。

  该行通过“农商行+特色项目+贫困户”模式,帮助贫困户找准项目,实现创业脱贫,该行新场支行共向该村投放关于生猪、蛋鸭、鱼等养殖项目的扶贫贷款达70万元。在已经脱贫的46户中就有14户因从事生态养殖或自主创业而率先脱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截至目前,该行在全市共发放扶贫创业贷款3.85亿元,支持了8500户农户实现创业脱贫。

  “我行‘1+N+P’扶贫模式已成为扶贫攻坚的荆州样本,连续两年在全市作精准扶贫典型交流、推广。荆州市委主要领导曾用‘五个了不起’点赞农商行!”荆州农商行董事长柯国良表示,该行扶贫攻坚虽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扶贫之路还将继续延伸!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作者| 戢华盛 钟红涛 刘梅芳

  本期执行主编|张艺良 编辑制作|阳爱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