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股势力在倒逼“债转股”
对于境内市场有时流动性紧张的局面,投资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需要黑天鹅飞过,只要有黑天鹅的影子,市场就已吓得不轻。去年股市去杠杆,市场波动加剧;今年以来,债券市场频现违约事件,由此可见,市场是较为脆弱的。
4月20日收盘,沪指报2972.57点,跌幅2.31%,深成指报10164.87点,跌幅4.13%,创业板指报2145.24点,跌幅5.60%。两市近2500股飘绿。上升时成交量缩水,下跌时成交量略有放大,显示投资者信心不足。
另据海通证券(600837,股吧)姜超课题组报告,2014年3月超日债违约打开潘多拉魔盒,目前主要债券品种中已有25只债券实质性违约,涉及16个发行人,其中2016年以来已有11只债券违约,违约速度明显加快。
与此同时,债券发行频频取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从4月11日到15日,取消发行的债务融资工具达到51只(环比增加42只),金额合计523.8亿元(环比增加445亿元),处于近年高位。央企取消的只数和金额占比分别达到31%和35%;地方国有企业取消的只数和金额占比分别达到51%和47%。
海通证券(600837,股吧)报告称,“公募债违约主体中,民企占大多数,但从违约处置的情况看,违约的民企债有三分之二最终通过债务重组、银行支持等手段完成本息兑付,而国企(包括央企和地方国企)债大多仍悬而未决,全额兑付困难。”
二级市场债券违约风险上升。债市出现一级市场冻结,一是预计4月货币流动性下降,叠加财政存款上缴周期。二是“有意”不还,这才是恐慌的真正根源。
债转股是敌是友
债转股势在必行,其推进关键在于“市场化”。时隔18年,中央再次推出债转股,除了对短期市场情绪扰动外,我们认为中长期将对资本市场将产生重要影响。中信政策组在4月9日发表《债转股—有序债务重组,促进结构调整》中指出,本质上债转股是一个有序的债务重组方式。政府已经开始进行一些列有序的调整,包括去年开始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债转股是进一步的措施,本轮债转股推进将以“市场化”为主。
本轮债转股的核心区别在于“出资方”,以及相应“被债转股”的决定权。98年那次的债转股,银行还未完成股份制改革,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以及央行(再贷款)作为主要出资方,决定权在国家层面。99年7月,国家经贸委和央行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债权转股权若干问题的意见》,制定总体方案,并交由银行实施。但此轮债转股,主体在银行,而银行已完成股份制改革并上市,面对股东多元化的局面,在挑选债转股的公司时必将更多遵循市场化原则。若政府不注资,交由银行自身解决,在失去优先受偿的债权的情况下,依赖盈利覆盖资本缺口,难免会恶化银行自身流动性。
债转股之于市场,是敌是友?对照历史,市场对“债转股”的理解可能分3个阶段,短期偏正面,但谨防预期兑现后市场回落。对照上轮(98年)债转股的影响,大致呈3个阶段:债转股前,企业经营困难,市场信心低迷;99年3-8月,政策憧憬变强,市场出现大幅上涨(第一阶段);99年8月,政策正式落地,债转股逐步实施,预期兑现但行业进入阵痛期,指数震荡下行(第二阶段);00年后,企业经营实质改善,市场进入上行通道(第三阶段)。现如今,债转股作为政府有序出清债务的一种路径,如去年对3万亿的地方债务置换,短期或有利于市场整体风险偏好提升,我们可能处于政策憧憬的第一阶段。但必须看到,“债转股”给市场带来的潜在风险:依赖商业银行本身盈利来覆盖资本缺口恶化银行业流动性,或增加系统性风险,政策预期兑现后,行业进入阵痛期,市场或有回调压力。更重要的是,98年伴随“债转股”等改革,政府曾使用极度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存款利率由97年的5.67%小调至1.98%;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调至6%),对市场起到重要支撑作用。而如今,政府的宽松空间已经变得有限。
债转股利好具有“内在价值”的周期企业。“市场化”的债转股意味着银行将更注重公司内在价值。我们通过3个角度(5个维度)筛选潜在“具有内在价值”的上市公司:在符合“债转股”基本条件(即债务过高的国企中),筛选出具有盈利潜力,毛利率较好,利息负担较重公司,债务制约了这些公司盈利,但如果债务降低,盈利或有较大弹性。在这些行业中,钢铁和煤炭企业更易成为债转股的潜在公司。结合分析师反馈,我们认为华菱钢铁(000932,股吧)、河钢股份、太钢不锈(000825,股吧)、云铝股份(000807,股吧)是重点关注公司。
其次,看好逆周期的AMC,对银行持谨慎态度。与债转股处置密切相关的金融机构为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AMC)。经济下行周期为不良资产管理行业提供发展机遇,我们看好在港股上市的中国最大AMC公司:中国信达(1359.HK)。债转股对银行财务层面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对不良资产升幅的控制,因此银行主动大幅推进的空间有限。债转股的后期盈利关键是经济形势,转股后的流动性创造是核心,所以我们对银行持相对保守态度。
债转股谁会受益
据国开行人士透露,首批债转股规模为1万亿元,将在3年或更短时间内完成,其中国开行、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工商银行(601398,股吧)、招商银行(600036,股吧)等已入选第一批试点。
与17年前处置银行不良资产而启动的债转股不同的是,本轮债转股被赋予了市场化方式,债权人、债务人等各类市场主体的产权结构已经多元化。曾经的续命仙丹能否再次力挽狂澜?谁将挑起债转股的大旗?谁又成为最终受益者?诸多问题引发各界热议。
所谓债转股,简言之,就是把国有企业欠银行的巨额贷款转换成股权,银行变成了国企股东。
企业不用直接给银行还钱了,而是把自家的股票给银行。利息自然也不还了,变成了按股分红。
银行不但降低了不良贷款率,而且成了企业股东后,还可以通过国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直接参与公司重大事务的决策,共享分红。
那么,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吗?
提到债转股的前世今生,想必金融界的资深人士都还记忆犹新。因为债转股并不是我们国家的新招,而是17年前的老药方重出江湖。
在1999年,亚洲金融风暴后,众多大型国有企业举步维艰,我国首次放出“债转股”这一大招,成立了长城、信达、华融、东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对应收购、管理农行、建行、工行和中行的不良资产。然后由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跟债务公司签订债转股协议,资产管理公司成为股东。
那一次,一方面,从宏观角度看非常成功。不但四大银行剥离了1.4万亿的不良资产,而且对于那些大企业来说,不再承担还款责任和巨额利息,为资金运转和资产升值争取到了喘息时间,熬过了那几年的艰难岁月。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看到,当年债转股企业580户、债转股金额4050亿元,财政部是以发行特别国债的形式而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因此,最后还是财政“兜底”。
再者,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手中仍持有一些当时留下的股权未能处置变现,其中除了部分企业的股权质量尚好,对这些股权的进一步增值寄以希望外,还有不少难以处置、无人愿意接盘。这些股权该何去何从尚无定论。
3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再度重申“将用市场化办法推进债转股”,逐步降低企业杠杆。随后3月末,国务院召集财政部、央行、银监会等多部门讨论债转股事宜,这被市场解读为债转股有望尽快启动的信号。
债转股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又被提及?其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国际金融市场不容乐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一方面,对我国金融业处于主导地位的银行而言,长期以来,拨备覆盖率是衡量银行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一指标体现出银行财务是否稳健,对贷款损失的弥补能力和对贷款风险的防范能力。目前,我国银监会对于一些银行要求拨备覆盖率达到150%。
数据显示,受到企业偿债能力的拖累,各大银行的资产质量状况都在逐步恶化。银行业的坏账率达到200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已经接近150%的警戒线,已经显示出可能引发银行业风险的红色信号。
另一方面,对巨额负债企业而言,不仅旧账难以偿还,而且想要再次融资维持发展,扭亏为盈更成为奢望。
这样看来,与其坐等已无偿贷能力的国企宣布破产清算,银企两败俱伤,倒不如重启债转股的策略,让其放手一搏。因此,本轮债转股的实施,也是化解金融风险的无奈之举。从本质上来看是要实现三大目标,即:
1、提高银行不良资产回收率,降低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
2、减轻国企债务负担,促进国企扭亏为盈;
3、推动国企改革,增强国企的市场竞争力。
旨在通过债转股的手段,为有潜力、暂时出现困难的企业换取发展时间,实现中央“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去产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