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遂昌县教育志》记载,遂昌的小学1975年至1977年曾经达到554所,中学1977年达到最高峰的93所(其中附设小学73所),至2016年,遂昌县的学校数为小学23所,初中5所,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中1所。
曾经的乡村学校一直都是乡村文化的中心,也是乡村教育的重要载体,更是乡村文明的高地,它让孩子们认识自然,记住乡愁,学会道德约束,承袭传统文化……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的乡村开始变得安静,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带走了大批学龄儿童,也带走了原本属于乡村的琅琅书声。
消逝的乡村学校,曾经是很多人精神的家园和梦想栖息的地方。
《追寻消逝的麒麟》
来源 遂昌教育 作者:遂昌中学刘水良老师撰写的
轻音乐《落雨听禅》
追寻消逝的麒麟
刘水良
日出东方,云雾绕庄。东隅濂竹,唯吾故乡……歌者何人,遂昌刘水良也。求学十余载,幸攀孙山之草,毕业于丽水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后以专科学历供职遂昌县濂竹乡初级中学,其时虚岁二十,正是弱冠之时,便附庸风雅,取字“浪之”。以濂竹乡籍服务于濂竹教育之业,志得其所,毫无怨言。至此,责任在身,担当在肩,竟有终老于此之念。未料世事多变,绝非私心可逆,仅十年光阴,濂中便已一轮回,匆匆度过其诞生、成长、成熟、萧条、消失之岁月,在“撤扩并”中,完成其固有之历史使命,回归虚无,让人感慨非常,徒增沧桑之意。
濂竹初中的香樟树
初,未有濂竹初中之说,以其寄身“濂竹乡中心学校”,唯“初中部”而已。后,自立,赖汉文为首任校长,其后,奉上命,濂中又回归“濂竹乡中心学校”,其后,撤并初中部,学生尽入金岸中学,教师或入他乡或进县城,颇有鸟兽散之状。其间,浪之忝为次任校长,不意竟成尾任校长,直至今日,犹有末代之痛。
濂校坐落村脚,背倚民居,三面环野,放眼阡陌交错,虽是通行不便,也算别有天地。琅琅书声与鸡犬之声此起彼伏,依依墟里炊烟之间三五农人荷担穿行于出操之所,便是乡校之极致了。倘若不念外界之精彩,于此自给自足自娱自乐,便也可美其名曰“福地”。更有其村,名为“治岭头”,据老人相传,实为“麒麟头”,抑或后世之音误耶?麒麟乃传说之吉祥物,终未得一见,且此地现实与传闻相距甚远。浪之经年于兹,某日,心血来潮,感慨颇多,借酒强愁,曾填《满庭芳》一曲以自慰。
“鸡鸣犬吠,猪粪满地,人道过街裤卷。墟里烟绕,疑是人村远。多少辛酸明摆,空闲谈,是非不断,暮回首,斜阳曾照,似语天将暗。
长啸!别有时,群山延绵,天地共老。牛头山上肩顶天,众山皆小。麒麟曾经出世?校园中,红旗高飘。志当存,胸怀家国,唯我濂青傲!”
当日长词阅毕,一笑置之。念及此地乃江南第一矿——遂昌金矿所在之处,晃然顿悟,麒麟之说,莫非此意?古人诚不余欺也!
遂昌仙县,境内名山林立,西有九龙之山,东有牛头之山。濂乡处于牛山之麓,山有黄金,直叫人羡慕不已,濂校因此沾光。上世纪九十年代,普通人尚无拥有“大哥大”之能力,于是传呼机(亦称call机,俗称呼犬机)一度盛行,然此机更需座机相配,奈何此时座机尚是罕见,多为一单位一座而已,大多为手摇电话,需接务员帮忙。此时,濂乡领导力排众议,竟为濂校教职员工配备安装人均一座机。为此,员工内心用“心喜欲狂”形容亦不为过。装机之初,今日呼龙泉,明日call庆元,惹得外县同学直呼不公平,着实让浪之在丽水同学之间大大地扬名了一番。此外,濂校教职员工人均一套新住房,或内外间,或三套间,住宿条件大大领先其它乡校,亦直叫人有“乐不思城”之意。此等福份何来?无它,濂校处金山之上耳。
濂竹初中师生合影
然此地教育之落后,着实让人头痛不已。濂校成立之初,有教师18人,其中代课者11人,公办者7人,专科以上学历者2人。其后十年,专业教师陆续进校,至“撤扩并”时,已无代课现象,可见县域教育事业之突飞猛进。学校规模三四五班不等,辉煌之时,竟至六个班,师生约300人。浪之执掌濂校之时,曾戏言,此校长耶?此生产队长也。
濂校虽小,教育之事业亦犹为头等之大事,员工多有凌云之壮志,少有混日子之徒。勤奋、认真、奉献之教风,如今犹在眼前飘心里惦。奈何师资、设施、生源等诸多因素限制了濂校之发展。虽然如此,其时亦有大批量之适龄儿童喜获初中毕业之文凭,尚可告慰吾等灵魂工程师之高尚灵魂。更何况“双基”工作的完成,确实也谓大事之一。
濂竹初中师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麻雀虽小,五脏俱存。回想当日,浪之满腔热血,工作可谓殚精竭虑。日前偶翻当年笔记,见一材料,不由得重重感慨一番,自豪一番,内心平添丝丝感动。原材料系手写体,名曰《关于要求坚决制止流放我乡小学优秀毕业生外出就读等问题的申请报告》。遥想当年,为“坚决制止”竟洋洋洒洒“上书”3700余言。该材料从学校现状分析、学校出路问题、采取措施内容等方面阐述如何振兴濂校,可谓情真意切,掏心掏肺。愿采撷一二与诸君共享:
“结合我乡我校实际,我认为重要的在于走特色之路。……第二,在不断提高学校内部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花大力气,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去走勤工俭学之路,做到能聚财育人,聚财办学,结合当地实际,动用学校优势,争取创办加工、种养殖业之类的工厂、农场。……第三,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在发展多种兴趣爱好活动的基础上,争取在戏曲艺术方面独创道路,结合我乡村民好戏特点举办少年骛剧班,一方面提高学校艺术教育天地,一方面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在此基础上向上级有关部门推荐输送艺术人才。
“我曾经作过这样一番统计。九二年——九五年四年间在金岸中学毕业原我校优秀学生共有二十五名,其中升入初中专的只有四人,升入遂昌重点高中的只有三人,其他升入他金岸高中的有十二人,尚未升学的还有六人,这么多优秀生在外读充其量也只不过平均一年一个初中专业,0.75个遂昌重点生而已,其他学生的升学不值一提,更可悲的是其中尚有六名学生不能升学!这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纵观这些优秀生出去后有的更加发愤学习,但也有很多一部分分学生却由于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变化,最终还不如在原校读的好。尚有一点,倘若对借读生算算帐的话,花费的钱财也是一个大数目。实际上,倘若这些优生不外流的话,在我校而言,他们是教师心目中的宝贝,是教师的希望,更是学生们的榜样,有这种顶端优势的存在,不但能重树教师的信心,还能给学生们一些启发,最终也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外借读书,并非实际,是一种尚慕虚荣的体现,为那么一点虚荣心的满足,耽误了自己的前途。
“我还作过另一项统计,自八八年到现在八年来,我校已有五十九名高中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其中大专以上学历有十一人,高中中专学历有三人,初中专学历有八人,高中学历三十七人。八年来平均每年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1.37名,高、初中专学历的毕业生1.37名。”
濂竹初中(88-95)
外流生(92-95)
大专以上
11人/8=1.37人/年
3人/4=0.75人/年
高、初中专
11人/8=1.37人/年
4人/4=1人/年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外流生最终的结果也不太理想,实在是违背了他们(包括社会、家长)最初的心愿,枉自花费了大量额外的精力与财力。而在我校就读的学生,一旦意识到学习的目的,学习稍好的学生便能在教师的充分的关注和爱护之下,同学们的亲密帮助之下,最终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且毕业生的各方面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要远比那些自以为是的外流生要好。初中毕业后在高中阶段发奋图强,迎头赶上的例子数不胜数,象原我校毕业生如周小龙、潘祝英、周土旺、潘观明、周紫球、周春爱、潘伟平、陈小龙、周旭华、潘堂根、周军跃、潘子伟、刘炉明、刘妹球、刘美华、潘根法等人都经过努力,取得中专、大专以上学历。我们不应自卑,不能自暴自弃,要结合实际,让乡政府花了大力气建好的校园重振起来,抓管理,抓质量,不辜负乡政府与全乡人民对我们的期望。”(无论对错,为尊重历史,不改一字)
……
犹记濂校学生新宿舍原址为先前破旧之卫生院,院前路边有一百年樟树,此树根深叶茂,常有村民夜间来此树下焚香祭拜。进校当年,暂窝院内二楼,曾临窗面树,故作深沉,“此后时光必将豆灯伴我,唯树下操琴而已”……
老樟尚存否?
忆及濂校,十年点滴历历在目,惶恐间,如坐针毡,胡诌数句寄之,名曰《念奴娇》:
牛头山下,麒麟边,唯我学子漫游。长天一碧,入云霄,十年呕心沥血。阴晴圆缺,草黄树青,勿怪山穷土埆。长笛横响,群山共我乐。
漫夜愁眠无展,全是园丁情,师恩难却。起早摸黑,耳闻处尽显欢歌笑语。传道授业,苦口婆心时,披星戴月。苦而无功,犹可怜,与绩绝。
曲成,观之,尽显小家之气,竟有叹苦寄怨之情,恍然有悟间,亦惭且愧,自叹不惑之年惑之多矣,隐隐有名利之虞,甚为不妥!既成,不忍毁,唯诵“长笛横响,群山共我乐”……
濂竹初中校园一角
濂中,已如风而逝,歌以哀之敬之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