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或许于敏这个名字没有邓稼先,钱学森等人那么的熟悉和著名。于老的学术成果,几乎从未公开的发表过,甚至于老本人也是鲜少的露面。连他的名字,在1988年前都是不为人知的。但这并不能妨碍他为中国科研做出的伟大贡献,一个将使命扛于肩上的“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就爱读书。1944年考入了北京大学,在那里度过了敏而好学的时光。本科毕业后他考取了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任助教。
1961年,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钱三强找他谈话,秘密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时年34岁,已经在国内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了近10年并做出出色成绩的于敏,面对祖国召唤,投身到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他说:“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一个人的名字,早晚要消失,能把微薄力量融进祖国强盛之中,便足感欣慰。”
当时于敏想到:中国多少年来贫穷落后,屡遭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和蹂躏。自己青少年时代在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当亡国奴的屈辱生活,依然在心中留着深刻印象。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又受到西方反华势力的战争威胁。如果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原子弹和氢弹,不强大,就不可能真正地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于敏面对这样重大、艰巨、光荣而神圣的任务,觉得自己不能再有另一种选择,只能接受。转行!
从那一天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 1998 年解密。连妻子孙玉芹都没想到于敏是从事高级别秘密工作的。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他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他从一张白纸开始,潜心的专注研究新领域,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
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而当时中国的设备更无法可比,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他负责的氢弹设计。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科技人员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69年初,频繁的奔波加上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在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时,他身体虚弱到连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热试验前,他已是头冒冷汗,脸色苍白,气喘吁吁。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过了很长时间,在同事们的看护下,他才慢慢大家地恢复过来。直到1971年10月,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才特许已转移到西南山区备战的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赶紧扶他起来。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后来许多人想起来都后怕,如果那晚孙玉芹不在身边,也许他后来的一切就都不存在了。出院后,于敏顾不上身体未完全康复,又奔赴西北。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我们这个时代不应忘却敬仰真正的伟人,不朽的灵魂,那些默默的耕耘付出,那些视名利为过眼云烟,把一生都奉献给祖国、给人民的人。白驹过隙,铭记他们的事迹;沧溟万里,致敬他们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