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讯 第130届广交会期间国际贸易,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贸易合作的话题获得政府、学者和企业间的广泛关注。广交会是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是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合作领域呈现怎样的态势国际贸易?广州、广交会在其中能扮演怎样的角色,该如何勇于担当,发挥自己的优势?广州该如何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创新互动、协作、互补,扩展贸易发展新空间,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这一期广交会圆桌会,广州日报邀请了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华民,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王小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陈万灵等专家学者,就大湾区国际贸易合作问题进行探讨。
霍建国国际贸易: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支持和人才的支撑,粤港澳大湾区要形成全球的竞争优势,首先要高度重视引入创新机制,注重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不断加大高科技含量产品的生产规模,注重提高高科技含量产品的出口比重。
王小广: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内大市场,广州在成为世界消费中心上大有可为,有了市场的支持、贸易创新的支持,就要进一步利用好广交会这个平台,促进贸易转型升级。
陈万灵:目前,3D打印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后面随着成熟度越来越高,相信很多产品不需要运输环节。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广交会将可能没有时间的限制,而成为全天候展示新产品的数字化平台。
产业多元化优势助广州厚积薄发
广州日报: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贸易的整体发展情况如何?广州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贸易合作上有什么优势?
华民:广州的优势在于经济的规模体大、产业多元化,产业布局比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更加完整而全面。粤港澳大湾区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特点,它们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不一样,我们要促进它们自身特点的延伸,让他们把更多要素和产业组合起来。例如,香港的特点是做转口贸易、离岸贸易的能力强,但其本身的生产能力不足;深圳则更加主攻高科技领域;而广州的优势在于产业多元化。可以说,香港、深圳没有的优势,在广州都能找得到。广州有能力集聚更多要素,能够建立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广州的地位不可替代,也一定要抓住自己的优势。
霍建国:深圳的高科技产品优势、东莞的传统制造优势、珠海的家电制造优势以及佛山的日用产品优势都是在国际上有名的,而广州作为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城市之一,其国际物流的优势正在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此外香港作为全球重要的转口基地和澳门服务业的优势在大湾区建设中又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整合各种优势,畅通区内的物流、人流和资金流,加快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竞争优势。
王小广:经过多年长久经营,广州建立了广交会这样一个贸易大平台,中国的贸易优势得以通过广州这个门户展现了出来。同时,广交会也对广州建设世界性城市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此外,广州的购买力、消费力比较强,辐射范围比较大,更重要的是其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同时面向全国,这个先天优势是其他很多城市比不了的。
陈万灵:大湾区拥有“一国、两制、三关税”的制度优势,通过粤港澳三地沟通协调,克服区域行政壁垒与跨境分隔、探索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路径,其贸易领域、范围将进一步拓宽,结构不断优化,珠三角九市的国际地位将不断提升,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区对外贸易的能力将不断增强,并支撑港澳的国际经济功能,推动国际贸易、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转型。在大湾区发展战略的背景和政策因素积极影响下,粤港澳各地可望实现高质量的增长。
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也是“千年商都”,其经济总量、人力资源等领域拥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近年来服务贸易增长快速;在贸易文化、贸易规则、贸易惯例等方面,广州继承了“千年商都”所留下的传统;此外,广州有很强的科学技术资源和教育资源,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从产品贸易到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的发展,广州都在领跑。广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有空港、海港、内陆航运,腹地广阔,吸引要素的能力非常强;此外,广州营商环境的建设这几年突飞猛进,针对营商环境创新提升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也赢得了广泛赞誉。
贸易发展离不开创新支持和人才支撑
广州日报:未来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在推进贸易创新发展中,应该如何发力?
霍建国: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支持和人才的支撑,粤港澳大湾区要形成全球的竞争优势,首先要高度重视引入创新机制,注重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不断加大高科技含量产品的生产规模,注重提高高科技含量产品的出口比重。这就需要解决好技术的创新和人才的积累。在技术和人才的积累和发展方面,投入固然很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机制,包括政策的倾斜机制和市场的公平竞争机制。此外,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广东历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相信广东在市场化改革和体制机制的构建方面一定会走在全国的前列,并能形成一系列可复制的有效经验。
华民:大湾区应当重视和利用南沙、横琴、前海自贸区的“政策洼地”作用,加快自贸区的产业发展和要素集聚。历史经验证明,离市场越近的自贸区越容易成功,自贸区的成功经验也越容易被复制和推广。广交会已经建立起线上平台,线上还要继续扩展和深入,形成跨区域“云平台”,从而更好地将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贸易整合起来。
陈万灵:粤港澳大湾区对外贸易增长潜力深厚,规模稳定增长。随着粤港澳三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人员、资金、物流、技术以及信息的高效流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和产业协同发展、城市群的深度融合有望加快实现。未来,横琴、前海、南沙自贸区所做改革的成功经验都会推广,广州有很好的先机来获得自贸区改革所带来的经验和红利。广州有广州思路、广州步伐,一直以来它非常务实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去制定和运行政策,及时、大幅度地进行体制机制的调整和改变,以适应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未来广交会要继续做大数字化平台
广州日报:未来,我们该如何继续提升广交会的能级,发挥好广交会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贸易发展的作用?
霍建国:广交会要重视促进贸易的高质量发展。解决贸易的高质量发展问题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它不仅要解决产品的附加值问题,更关键的是要提高我们经营的水平和能力。目前我国产品的制造能力和竞争能力还是较强的,但是我们的经济效益和盈利水平却比较弱。我们必须抓紧补足短板,这就需要企业在研究市场把握市场的机遇方面下功夫,在调整经营策略和市场布局方面下功夫。
华民:广交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和平台,在引进线上和数字化之后,广交会将不再是一个平面的形态,而是可以往云端走,直接跨境。线下交易和线上交易是各有利弊的,但组合到一块,就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互补。从目前看,线上发展的空间仍是无穷无尽的。为了适应外贸新业态,广交会未来还要继续做大数字平台,除了线下的展板,线上还要有个“云”,这样就可以把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做起来,这是广交会未来的发展方向。
王小广:2010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2012年我国商品贸易出口全球第一,与此同时,广交会也在不断升级,逐步成为展示中国高质量发展成果的平台。广交会在大湾区要体现世界级影响、世界级动能和世界级平台这三大特点,第一,广交会要成为一个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大展示平台;第二,广交会要打造信息大数据平台,即世界金融贸易大数据服务中心,向大数据的交易、利用、开发等方面延伸,立足于大湾区,融合区域优势,与世界对接,在强调互联网安全管理的同时,在经济上最大限度发挥大数据的效用。
陈万灵:要进一步提升广交会的能级,就必须大力使用新的科学技术,比如物联网技术、3D打印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很多产品未来就不用搬来搬去,省去运输环节,未来甚至可以专门建一个专门的3D打印的制造基地,为广交会服务。目前,3D打印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后面随着成熟度越来越高,相信很多产品不需要运输环节。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广交会将可能没有时间的限制,而成为全天候展示新产品的数字化平台。
重视供应链稳定助贸易转型升级
广州日报:目前受疫情和国际形势影响,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仍受到很大的冲击,粤港澳大湾区各区域城市间在贸易合作上有哪些需要提升之处?该如何推动扩展粤港澳大湾区的贸易发展新空间?
霍建国:在当前这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必须努力做好自身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工作,加快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大湾区内的大型企业集团更要注重提高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掌控能力,确保相对稳定,此外要积极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充分利用RCEP自贸协定的机遇,加快拓展东南亚市场,加快发展疫情恢复较快地区的贸易往来,积极巩固和发展同欧盟的贸易投资等。总之,开拓新的外部合作空间,是我国外向型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条件。
王小广:从疫情防控的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内部要加快形成一个比较统一、互认信任的机制。完善对世界人才的使用。人才流动要顺畅、有序、适度,解决过于封闭的状况。大湾区要发挥线上优势,克服线下人员往来的障碍,在延续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基础上,结合互联网进行转化创新。
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内大市场,广州在成为世界消费中心上大有可为,有了市场的支持、贸易创新的支持,就要进一步利用好广交会这个平台,促进贸易转型升级。对于大湾区内的企业来说,第一,要加强企业创新,技术能力、商业模式等都要走在最前面,才能赢得世界市场的竞争。第二,还是要盯着消费者,企业一定是市场导向,要转变以生产为中心的观念。第三,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方面下大功夫。
陈万灵:广州在珠三角内部贸易、内部合作方面起到中流砥柱的统领作用。而广州和港澳之间的贸易合作必然涉及规则的创新。广州作为千年商都,一直在“规则领先”的前列,一直有创新文化,我认为广州在大湾区贸易合作的规则创新上将起到重要示范作用。广州要想发力,服务贸易、数字贸易是未来的重要方向。依赖科研、技术的创新,广州在数字贸易领域可以大有作为。涉及跨境贸易的合作,随着广州营商环境的进一步改革创新,广州和港澳之间的贸易、经济合作,将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广交会为全世界打开一个展示广东创新产品、创新技术的窗口。疫情过后,我相信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将快速恢复甚至形成报复性的增长,贸易中新的特点就会涌现出来,作为疫情中最早恢复的经济体,我们的企业需要抢占这其中的先机。
企业声音
加大电商投入扩大海外市场份额
广州日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企业,下一步该如何做好国内国际双循环?
杨连运(美的集团国际产品总监):从海外数据看,疫情期间,企业出口产品在结构上发生了明显变化,比如冰箱冷柜销售的占比明显提高,杀菌类、空气净化类的产品销售增长也比较快。但从长远来看,公司认为这些变化不会产生趋势性影响。目前除了空调和微波炉等中国产品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外,其他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占比还比较低。受疫情的影响,海外工厂不能开工,一些产品出现了短缺,未来随着当地复工复产的推进,相信海外竞争会更加激烈。
目前,公司各个品类的产品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仍占据优势。未来,内循环的增长将主要通过产品创新或是在高端品牌的布局上来实现,而在海外市场上,一方面继续夯实产品实力,以便更好地与当地厂商的竞争;另一方面,电商占比要提高,公司将以电商方式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布局,继续扩大海外市场份额。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谢绮珊、邓潇丽、刘春林
编辑:智羊
来源:大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