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生村妇炒股赚12万,只做了一件事——跑街
叶健强跑街2018年获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纪实摄影类)作品之一
《长辫入袋》 这位女士名叫于木江村妇炒股赚12万,芳龄35岁村妇炒股赚12万,身高1.67米。结婚时才20厘米长的短发,经悉心护养16年,秀发长达1.8米。她每天出门得(时)提前30分钟梳理,每周梳洗一次耗时3小时。长发拖地 ,骑自行车时就得(时)把辫梢藏进裤袋以策安全。(1995年摄于广州江南大道)
《肉痛》 下棋、打扑克、踢毽子……多少年来一直是珠江河畔的一道“平民风景线”,像这位屡败屡战的仁兄如此投入还真不多见。正所谓“食得咸鱼抵得渴”,愿赌服输之余,寄望仁兄早日反败为胜。(1988年摄于广州沿江路珠江边)
《“三急”潮》 1991年春节刚过,“民工潮”汹涌南下,广州火车站“爆棚”的女厕可见一斑。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一句“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使得广州火车站曾出现80万农民工滞留的惊人一幕。(1991年摄于广州火车站)
《童年的回忆》 稚童随地大小便,大人用禾秆草擦拭善后。当今的年代,这一镜头巳经很少见了。(1982年摄于广州市郊)
《返娘家》 不必指责这位村妇不守交通规则,从农民变成市民不仅是户籍的改变。世代手提肩扛的日子结束了,能够骑“永久”自行车搭载儿女返外家,脸上流淌的是喜悦。(1983年摄于广州石井)
《大姐大打“大哥大”》 穿着时髦的靓女,当街捧个水壶般的“大哥大”。当时,这把“壶”算是一种身份与财富的象征。(1987年摄于广州江南大道)
《“奶爸” 一族》 妇幼商场一角,一群大男人当起了 “奶爸”。尽管初为人父,但他们的动作很标准,神情很专注。(1993年摄于广州下九路妇幼商店)
《一牵“野马”》 发展中的广州不断遇到城市管理的新课题,当年查禁人力三轮货车,让管理部门头痛了好一段日子。这种被扣下的违规车连成长龙,浩荡过街的场面,当时曾反复出现。(1994年摄于广州农林下路)
《返老还童》 两位年届七旬的老顽童,在东湖公园趴在地上玩起儿时的“捡石仔”,虽然眼手慢,却是全情投入,玩者开心,观者更开心。(1989年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补“砂煲”》 广州人喜欢饮用“砂煲”熬的“老火靓汤”,难怪“砂煲”煲出裂缝也要想方设法“补漏”,只因为那股说不出的陈年味。(1985年摄于广州康泰路木排头街)
《打的接新娘》 广州人总要找一部靓车到娘家接新娘挺讲究“意头”,经过万福路、长寿路、百子路、泰康路……(1988年摄于广州大南路)
《明天去上班》 一群南下打工妹进了工厂,领了工卡,灿烂的笑容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样的镜头在广东各地常可见。(1988年摄于广东南海官窑镇)
《绝版天窗》 在海珠区后乐新街发现一扇现代都市几近绝迹的老屋天窗村妇炒股赚12万!发现它时,主人正在仰头拉开天窗,刹那间,一束强烈的秋阳夺窗而入,让古韵的老屋灵动而阳光。(2006年摄于广州洪德路)
《蚊帐捞鱼》 经济的高速发展,曾让环境付出沉重代价。珠江水强行治污终见成效,嗬嗬,珠江又有鱼了,用蚊帐改装个渔网,捞鱼去村妇炒股赚12万!(2007年摄于广州滨江西路)
《师奶炒股》 几个师奶晨早买好菜就盯住电子屏幕炒股。在红红绿绿之间,但愿淘几个买菜钱。(1996年摄于广州陵园西路证券交易所)
《喂妻》 感冒流行,儿童医院人满为患。妻子一手抱着孩子,一手高擎“自制”支架,为孩子打点滴。丈夫赶紧买来盒饭,一口口喂妻,一家三口,爱心接力。(2007年摄于广州儿童医院)。
《青瓜贴脸 》 美容,爱美之心,人人皆有。这位“黄瓜姐”真不愧为街头美容专家,在用细线帮别人除面毛的同时,自己也不忘在脸上贴上几片黃瓜,还用毛巾围了个严严实实,“保湿工作”的确到家!(2011年摄于广州南岸大街)
《索女》 修身美体内衣模特,施施然结队走过大街。过路的哥们大饱眼福,频频回头,上蹿下跳。(2002年摄于广州农林下路)
《重钳出击 呜呼!》南岸路源溪大街一家人的门口,孩子吃甘蔗撬松了门牙,老爹竟动用电工胶钳“应急”拔牙!(2007年3月27日摄于广州南岸路)
《甜过初恋 》“红过张学友,甜过初恋!”这位卖西瓜的老板不简单,够格兼任广告公司的创意策划总监了。(2006年摄于广州龙津路)
《电话超市》 一个电话一把风扇,一人一台一椅一“包厢”——一角钱一分钟的电话超市,对收入不高的外来工很有吸引力。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狂煲“电话粥”,花费亦不多。每当夜幕降临,电话超市就是一个梦——是远方消息与心中知己的象征。(2009年6月10日摄于番禺沙溪村)
《住别墅当“农民”》 时下,不少广州市民“跑”到市郊外居住,住别墅当农民在私下的空地里种花草,种蔬菜、养鸡……(2009年摄于广州市罗岗区)
特约记者 叶健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