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001博时价值增长基金

金融界基金02月25日讯 博时价值增长证券投资基金(简称050001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博时价值增长混合050001博时价值增长基金,代码050001)02月22日净值上涨2.22%050001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引起投资者关注。当前基金单位净值为0.7360元,累计净值为3.2380元。

博时价值增长混合基金成立以来收益289.69%,今年以来收益17.20%,近一月收益14.29%,近一年收益-6.84%,近三年收益-4.66%。

博时价值增长混合基金成立以来分红7次,累计分红金额40.65亿元。目前该基金开放申购。

基金经理为金晟哲,自2017年11月13日管理该基金,任职期内收益-7.54%。

最新基金定期报告显示,该基金重仓持有华夏幸福(持仓比例3.66%)、华泰证券(持仓比例3.13%)、太阳纸业(持仓比例3.05%)、光环新网(持仓比例2.77%)、迈瑞医疗(持仓比例2.63%)、宝信软件(持仓比例2.43%)、格力电器(持仓比例2.39%)、完美世界(持仓比例2.12%)、农业银行(持仓比例1.94%)、东方财富(持仓比例1.70%)。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报告期内,组合主要从A股纳入MSCI的大背景出发,针对MSCIA股国际通指数进行了仓位和结构调整。2018年四季度,A股在极端复杂的内外环境下出现了大幅回撤。尽管政策从四季度开始明显修正,从实体经济到资本市场,都出台了如减税、纾困、金融稳定等诸多措施,但由于外部环境的持续恶化、内部企业盈利下滑的压力凸显,以蓝筹白马为主的股票依然出现明显回调。相对来说,之前被悲观预期压制的行业如券商、传媒等,反而走出了相对收益。18年对于主动权益投资而言可谓是“至暗时刻”。投资者对于大类资产配置的生疏,使得全年维度看,真正重要的两大变量(中美冲突及去杠杆政策)的负面影响被长期低估;而外部环境的和产业政策的变化,又让多个行业、多个个股“爆雷”,并直接构成投资者的组合亏损。无论如何,18年已经过去,展望2019,我们有如下几点看法050001博时价值增长基金:第一,2019年宏观的基本盘是050001博时价值增长基金:经济处于下行中期,拐点未至。首先,总需求指标存在较大的压力;基建触底、但上行空间有限(主因是财政实力的问题和地方政府意愿的问题),地产进入明确的下行通道;出口至少在1H19面临较大的透支压力。其次,前瞻的货币指标还在寻底过程中,M1/M2/TSF都还在下滑通道中;但未来1-2个季度存在触底的可能性,主要诱因是专项债扩容和影子银行的松绑。最后,企业盈利处于下行通道,但由于本轮企业本质上在去杠杆,加上供给侧改革的效果,企业盈利的表现会比2011年之后工业品崩盘的周期要好。第二,虽然宏观向下,但2019年的政策环境相对友好,整体处于放松周期当中。货币政策已经明确进入拐点,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行了确认;财政及基建政策已经在拐点右侧,19年专项债发行可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此外易纲讲话中对“影子银行”的定位进行了重新表述;地产政策处于拐点位置,自上而下的政策尚未变化,但自下而上的“因城施策”实际上已经是边际的松动;资本市场政策在经历了几年的收紧后,随着科创板等政策推出,可能已经处于新一轮创新周期的左侧。这样的宏观+货币+政策组合,与2012年的环境有很多相似之处。第三,2019对投资者最有利的因素是估值。尽管企业盈利还有下调的可能、并可能带来白马股的进一步杀跌,但从市净率等指标来看,已经有大量的股票进入了历史最低的10%分位,这样的估值水平本身就是一种保护。特别在MSCI提升A股权重等因素引导下,外资增配A股资产已经是大势所趋,上千亿的被动资金和更大体量的主动资金增配,对于本身质地优异、模式具有全球稀缺性的标的来说,会是较强的支持。2019年我们一定能发现比18年更多的机会、而不是风险。第四,2019年以及往后,随着中国经济减速、全球科技创新周期性减速、以及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未来几年“量”能有增长的行业是最稀缺的。例如:1)接近或实现平价之后的光伏、新能源车,主要投资逻辑从拿补贴变成自发的商业需求,在竞争格局好的环节会有非常大的机会;2)随着底层技术进步之后,开始有大量的行业应用及落地,特别是经济增速放缓之后能够帮助企业提升效率的服务等;3)另外,2015年炒作的成长行业和股票,大逻辑确实代表新经济的未来,但可能发生在了错误的时间、错误的标的上。但经历了3年的持续杀跌,我们认为当前时点值得重新梳理,有多少公司在真实落地当时的愿景,一旦其中有市值与业务进展匹配的公司,将成为未来几年的核心标的。部分互联网金融的公司具有这一潜质。放眼更长的阶段,我们从18年底开始有一个担忧和一个思考,这两个问题可能会对之后3-5年的资本市场都产生深远影响。一个担忧是,过去几年居民杠杆率快速提升,是否会带来挤出效应?我们观察到,以居民负债/GDP或居民负债/可支配收入来衡量的居民杠杆率,已经经历了10年的快速提升,虽然绝对水平低于美国和日本的顶峰水平,但其斜率和持续时间已经接近美国97-07年、以及日本70-80年代。那么这带来两个问题,第一是地产扩张的边界在哪里?从过去几年城镇婚姻登记的数量来看,刚需并没有变得更多,可能未来每年地产销售的中枢就在10亿平米;但我们经历了数年15亿平米/年的地产销售后,本轮地产政策即使有放松,还能有多大效果?这是决定19年经济下滑速度、以及之后经济复苏路径的重大变量。第二是在居民杠杆率大幅提升后,我们担心目前居民处于“有资产无现金”的状态,可能会对家庭的其他支出产生挤出效应,这对于未来2-3年消费升级的逻辑、保险渗透率的逻辑,都会形成挑战。一个思考是,政府行为逻辑到底在发生什么变化、对资本市场会产生什么影响?过去研究政府行为及经济影响,在资本市场的映射上,2018年遇到了多个挑战,比如:1)公平和效率谁更优先?资本市场认为的“应该有”的政策,和最后政府决策的实际考虑出现偏差;2)在经济增速放缓、人力成本提升的情况下,“既要……又要……”的阶段性目标遇到的约束和挑战越来越大,比如既要保持定力不走老路、又要保持短期经济稳定;3)央地关系变化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行为逻辑和政令传导机制发生了剧变,导致不同政策的最终效果与市场预期出现差异。2018年我们对于这些问题,至少观察到了如下的现象。第一,在某些领域,“公平”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效率”。比如在就业、社保等议题上,政府支付的压力越来越大、但政府兜底的责任还在强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医保局等新的管理机构压缩药价的动力非常强、加强社保征收力度和规范度的动力也非常强,近期一系列的行业变化也就很容易理解。我们认为未来3-5年这样的趋势只会加强,因此一切与公共支出相关的生意,都面临利润率下降甚至蛋糕压缩的压力。第二,“既要又要”当中,事实上任意一个目标都是无法抛弃的,能做的变化是政府决策机制的透明化、减小因信息不对称、财权事权不对称产生的风险。比如,目前比较清晰的趋势是地方的隐性融资越来越严格、但如专项债等“正门”正在打开,中央政府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地方政府如何花钱;将来是否有可能由中央或省级政府来承担逆周期调控性质的基建支出、而降低低级别政府承担的类似职能?政府在2019年对基建以多大力度扶持、以何种方式提升透明度,将对市场的长期信心、以及对银行股的长期估值有重大影响。综上,我们在2019年将以更乐观的态度参与市场,在“量”有成长的行业上持续投入,跟踪2019年宏观的演进并寻找与2012年类似的宏观驱动机会,同时在我们担忧和思考的方向上持续观察、规避潜在风险,最终力争为投资者创造更好的回报。

截至2018年12月31日,本基金基金份额净值为0.628元,份额累计净值为3.130元。报告期内,本基金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4.56%,同期业绩基准增长率-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