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北极星大气网讯:日前,东营市发布《关于印发东营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将建设1000万吨炼油装置,规划1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详情如下东营炼油厂: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东营炼油厂:
《东营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营市人民政府
2020年2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东营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9年,面对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新时代东营发展目标定位,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经济社会总体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经济运行企稳回升。受长期结构性矛盾和短期不利因素叠加影响,2019年东营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部分指标增速放缓。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市各级坚决落实中央“六稳”要求,坚持困难面前不气馁、越是艰险越向前,振奋精神、鼓足干劲,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有力促进了各项指标企稳回升。
1.地区生产总值。制定推动“六稳”工作落地见效“35条”和抓紧抓实后四个月经济运行“32条”,台账式推进任务落实东营炼油厂;完善经济运行分析联席会议和会商制度,每月监测经济指标运行情况,会商研判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东营炼油厂;组建7支指导服务队,由市政府班子成员牵头,下沉开展精准指导服务,从市级层面研究解决基层反映的问题,推动经济承压趋稳、逐步回升。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8%,上半年增长1.7%,前三季度增长3.7%,全年增长4.2%。
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受产业层次偏低、市场竞争加剧、贸易壁垒增多、企业资金紧张等多重因素影响,工业运行面临较大压力,前8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在2.5%以下波动。市委、市政府成立工业运行指挥部,每月调度分析工业运行情况;开通惠企政策服务平台,在全省率先建立政府解决企业难题直通车制度;制定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25条”,开展“市级领导走访百家企业”“百名局长服务百家企业”“银行行长走进百家企业”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推动工业运行逐月回升。9月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7%,10月末增长3.1%,11月末增长4%,全年增长4.4%,增速居全省第5位。在各市工业普遍下行的形势下,总体保持了较好增长势头,展现了工业大市担当。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受宏观经济下行、企业盈利空间收窄、融资趋紧等因素影响,企业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下降,加之项目纳统要求发生变化,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下滑明显,最高降幅49.2%。下半年,市委、市政府成立投资运行指挥部,坚持月初、月末两次集中会商,统筹项目纳统、指标核实两个关键,全力推动稳投资;突出抓好项目建设,128个市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完成率103.5%,37个省调度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四季度开展投资百日攻坚行动,10月份举行重点水务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集中开工仪式,12月份组织重点项目观摩活动,持续掀起项目建设热潮;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市级统筹安排21个重点项目用地指标1500亩,为PX等11个项目协调落实能耗指标635万吨;抓住国家提前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机遇,成立工作专班,积极向上争取,前五批共争取58个项目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资金需求91.26亿元,其中43个项目已下达债券额度48.24亿元,有力拉动了投资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收窄至32.6%。
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东营经济以工业为主,二产税收占总税收近八成,加之新的增值税税率调整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导致相同的减税政策对我市影响明显大于其他市。工作中,制定财源建设“20条”,组织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6个专题调研,开展非税收入专项清理检查,全力破解制约税费征管的难点堵点,在减税降费拉低收入37亿元的情况下,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5.1亿元,增长0.2%,剔除减税降费政策影响,实际增长15.3%。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面对石油及制品、汽车等大宗商品销售下滑问题,认真落实国家、省拓展消费市场各项政策措施,出台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和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组织黄河口(东营)国际啤酒美食节、金秋美食月等促消费节庆活动,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2%。
6.进出口总额。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开展“外贸政策送万企”“百企大走访”活动,组织外贸企业参加美国OTC石油天然气展等103个境内外知名展会和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争取年度原油进口允许量3610万吨,东营区被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629.2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其中进口额居全省第2位。
(二)产业转型加快推进。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围绕构建“5+2+2”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工业质效提升。编制石化、橡胶、有色金属、石油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6个产业规划,开工建设过30亿元项目8个,实施工业技改项目218个。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核心区建设扎实推进,投资114.3亿元的威联化学200万吨/年PX项目开工建设,全市7个园区、25家企业通过省化工园区和重点监控点认定,石化产业“一区、一片、多点”发展布局初步形成。实施国瓷公司5G用关键材料、高性能氧化铝纤维材料、鲁宁高端首仿药物等项目,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增长43.4%,生物医药产业利润增长35.6%,“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达到40.6%。实施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首批35家企业营业收入、利润分别增长17.1%和31.2%。组织1300家企业上云,培育云应用服务商10家、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9家企业被列入省“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5G应用试点示范。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9家,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高4个百分点。二是农业结构优化。着力发展农业“新六产”,培育市级农业“新六产”示范主体57家,垦利区黄河口大闸蟹产学研基地、利津县智联农创示范园、东营区“葡乡慢境”、河口区“绿野仙踪”等项目加快建设。壮大特色养殖业,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大闸蟹池塘精养面积达到8万亩。加强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新增全省知名农产品品牌5个。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682家、2471家、2018家,4家企业入围2019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三是服务业加快发展。实施光谷未来城等30个过亿元服务业项目,完成投资73亿元,东营区、垦利区完成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中期评估。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施德仕全球油服中心、万和高端油服产业园等项目,推动油服产业向高端迈进;加快工业企业剥离生产性服务业,新设企业37家;电商企业发展到683家,网商店铺发展到3.6万家,网络零售额增长25.1%。加快提升生活性服务业,“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旅游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年接待游客人数2017.7万人次,增长9.5%;实现旅游收入205.7亿元,增长12.7%。
(三)市场活力稳步释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和全方位深层次开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一是重点改革集中发力。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新,出台关于深化制度创新加快流程再造的实施意见,聚焦政务服务、机关工作、社会治理,围绕11个方面实施42项工作流程再造。深化“一窗受理、一次办好、一网通办”改革,市与东营区、垦利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同权审批”;加快重点领域审批提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速25%,社会投资项目实行“拿地即开工”审批,从取得参与土地使用权竞拍证明到获取施工许可证,政府审批时间不超过20个工作日;开通“东营掌上通”,先期推出100项高频事项,实现网上办、掌上办。启动省级以上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垦利经济开发区改革试点圆满完成,内设机构分别压减70.8%和79.2%,人员分别压减63.5%和74.5%,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和开发运营职能有效剥离,全员聘任、KPI考核、薪酬改革等制度全面建立,真正实现了轻装上阵。实施市属国资国企改革,将33家市属国有企业整合为4家市管企业和2家非市管企业,实现县区属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二是创新战略深入实施。聚力产业创新平台和企业创新平台,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挂牌成立,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推进,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6个。实施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6项,华泰纸业清洁生产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6个项目获二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新增马德里国际商标200件,新增数量居全省第2位,万人有效专利拥有量增长20.1%。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工作正式启动。三是金融动能稳步转换。强化政府担当,推进政监银企联动,着力化解企业债务风险,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下降”。市县两级设立应急转贷资金42.6亿元,59家企业纳入银企互信企业名单制管理,保障1135亿元用信稳定。加快组建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群,新设基金5支,明月湖基金中心入驻机构21家。支持企业改制上市挂牌,完成改制企业140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区域股权市场挂牌企业47家,3家企业发行债券36.7亿元。四是“双招双引”强力推进。组建市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服务中心,成立12个市直部门“双招双引”服务分中心,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部组建专业招商团队。举办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北京恳谈会等活动,全年新签约市外招商引资项目165个,到位投资232.8亿元;中国一汽华东(东营)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中能源200万吨/年化工新材料、中国振华丙烷脱氢及环氧丙烷等央企、国企合作项目顺利推进。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5家,实际使用外资2.4亿美元,增长151.6%。新引进高精尖缺人才12人。
(四)发展环境持续改善。持续改善城乡环境和交通条件,筑牢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底线,不断提高环境承载力。一是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加强湿地城市和无内涝城市建设,天鹅湖城市湿地、北二路沿线和金湖银河片区综合开发、中心城“两河”及内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启动实施,改造中心城积水点46处。扎实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棚户区改造安置房2959套,改造提升老旧住宅小区10个。规划建设7个市级乡村振兴特色示范片区,实施项目165个。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改造“四好农村路”277公里,农村无害化厕所覆盖率达到91%,黄河滩区12个村旧村台改造全面竣工,4个村列为第二批美丽村居建设省级试点。二是立体交通加快构建。天津—东营—潍坊(烟台)高铁完成可研鉴修审查,黄大铁路东营段、东营港疏港铁路试运行。东青高速青州何官互通立交、长深高速广饶至高青段建成通车。东营港南防波堤工程、10万吨级航道及导堤工程完成主体建设,2个10万吨级泊位工程开工建设。胜利机场通航城市增至15个。三是安全生产保持稳定。突出抓好危化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消防、海上交通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和专项整治,以企业为主体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安全发展示范城市通过省级验收,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四是污染防治力度加大。强力推进中央、省环保督察和省“1+1+8”污染防治攻坚战驻区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开展渤海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水气土污染治理项目93个,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全省第5位,市控以上河流达到V类水质标准,完成省下达节能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五)社会民生全面加强。全力抗击台风“利奇马”,在全省率先铺开灾后建设重点工作,小清河干流及分洪道治理等水务工程加快建设。深化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加强对外援建和下派帮扶,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新成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7%。积极扩大就业,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市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2555元和62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400元。认真落实稳定物价各项政策措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9%。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调整理顺中小学校管理体制,新建改建城乡中小学30所、幼儿园21所;市中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挂牌成立,市妇幼保健中心综合楼开工建设。省级食品安全城市创建通过验收。成功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建立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5年以上信访积案全部化解“清零”。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推进,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安保维稳任务。
二、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走势分析和主要预期目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分析面临的形势,有挑战更有机遇。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大国间经贸摩擦仍是首要外部风险。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从省内看,我省经济发展仍处在深度调整期、瓶颈突破期、动能转换胶着期,传统产业“量大势弱”与新兴产业“势强力弱”并存,经济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从东营看,受宏观环境和长期积累矛盾叠加影响,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较为困难,防范化解企业债务风险的压力依然很大,动能转换“空笼期”制约明显,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发展中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仍然较多。
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有基础,短期有支撑”的向好态势不会改变。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更加科学稳健,大规模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将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释放发展活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和黄河入海口城市,具有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条件,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我市前期谋划进入收获期,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制度创新成果将逐步发挥作用。市委六届六次全会进一步深化完善了新时代东营发展的思路举措,随着“四项重点工作”和“九个三年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必将推动高质量发展进入新境界。
综合以上因素,202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以上,进出口总额、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目标。
三、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
(一)聚力实施重点工作攻坚。按照省委“重点工作攻坚年”部署要求,聚焦事关东营长远发展的大事要事,集中攻坚,力求突破。一是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抓住用好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建设“大江大河三角洲保护治理示范区、国家绿色循环能源石化基地、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盐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创新高地、沿黄沿海重要枢纽城市”,深度对接国家和省要求,筛选论证一批生态保护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高端产业项目,争取更多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重大事项、重大政策纳入国家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和省有关规划。高标准编制《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同步编制《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黄河三角洲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东营市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规划》《盐碱地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等9个专项规划,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及恢复研究。二是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完善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加强扶贫项目运营管理,一体谋划推进农村脱贫、贫困户内外卫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推进黄河南展区房台村搬迁安置,全面完成黄河滩区旧村台改造,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三是落细落实新时代东营发展主要任务。紧紧围绕新时代东营发展的目标定位,全力实施“三大战略”,聚焦项目建设、双招双引、环境打造、金融动能转换等“四项重点工作”和湿地城市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海洋强市建设、“优势产业+人工智能”、旅游富民、生态环保和“四减四增”、创新社会治理等“九个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年度工作清单,实行挂图作战,强化政策引领,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四是科学谋划“十四五”发展。梳理“十三五”规划任务目标完成情况,查准短板问题,制定有力措施,确保“十三五”圆满收官。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事求是、遵循规律,着眼长远、统筹兼顾,提出“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工作思路、重点任务,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一批重大改革举措、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高标准编制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逐步建立“多规合一”规划编制体系、实施监督体系、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统筹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与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衔接,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一是推动产业高端集群发展。围绕“5+2+2”产业和集群发展规划,加快拉长产业链、优化产品链、提升价值链,促进现有产业整体提升、向高端迈进。石化产业,按照转型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支持部分企业参与烟台裕龙岛项目,支持经省政府认可不参与整合的企业拉长产业链,支持央企整合企业发展化工和新材料项目;其余企业以PX项目为依托,向下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向上建设1000万吨炼油装置,适时建设二期1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积极推进与新加坡首化集团新材料、日本三菱工程塑料和中国化工、中国振华、中能源等合作项目,推动石化产业加速转型。橡胶产业,加快整合提升和品牌建设,扎实推进永盛橡胶高性能半钢子午胎制造机械升级改造等项目,集中打造5家左右进入全球轮胎行业前列的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橡胶材料和配件企业,力争在航空轮胎等高端领域实现突破。石油装备产业,坚持科技兴企与市场开拓并举,抓好高端智能油气能源装备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有色金属产业,支持龙头企业控规模、提质量、延链条,重点推进合盛铜业高精铜箔等项目建设。新材料产业,加快实施功能陶瓷新材料产业园、高性能隔热防护材料等项目,推动化工和有色金属两大传统产业向新材料方向发展,功能陶瓷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向5G、电子功能和稀土催化材料方向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实施总投资125.2亿元的22个重点项目,培育市级农业“新六产”示范主体50家以上,做优黄河口系列农产品,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全价值链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实施“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与大企业集团合作,高标准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加快实施金湖银河文旅小镇等重点旅游项目,进一步打响“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文化旅游品牌。生物医药产业,着力培育壮大现有骨干企业,引进行业领先企业,实施新发药业新醛、天东公司药物制剂等重点项目,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航空航天产业,深化与中国商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合作,争取建设C919大型客机交付中心,加快推进美国米德新型PET芯材等项目。实施“优势产业+人工智能”三年行动计划,抓好9个产业智能提升工程,实施海科化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等57个重点项目,加快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应用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叠加、互促互进。二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突出抓好7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重点推进总投资18.45亿元的120个项目。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和城乡环卫一体化。三是积极推进海洋强市建设。实施“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突出抓好港口建设,借助渤海湾港口集团市场主导作用和山东港口集团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及现代化集疏运网络建设,提升港口承载力和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积极培育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建设垦利康华、河口通和等现代化海洋牧场,组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资源持续利用研究院,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四是稳步推进金融生态回归。引导银行机构围绕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创新产品与服务。加强银企互信企业名单制管理,用好市县两级应急转贷资金。抓好重点企业债务风险化解,支持银行机构化解不良贷款。加强后备资源挖掘培育,扎实推进企业上市挂牌融资。
(三)全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一是抓集中开工。认真落实“3+N”“1+N”会商决策机制,实行工业项目前期手续容缺推进制度,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六简”审批,提高项目落地效率。3月份、9月份举行春秋两季集中开工活动,跟进开展百日攻坚,全年市级重点项目开工率力争100%。二是抓调度推进。建立“挂图作战+领导包靠”工作机制,健全一月一通报、一季一部署、半年一评价、年度一观摩“四个一”调度机制,集中资源要素,加快推进总投资2976亿元的170个市重点项目、总投资137.6亿元的68个市政府投资项目以及水气土污染治理、民生实事项目。实施“千企技改”工程,抓好总投资341亿元的131个技改项目,设立3亿元财政专项资金,通过设备奖补、新增财力奖补等方式支持企业实施更大力度、更高水平技术改造。强化政府专项债券项目推进,列出项目建设计划,确保债券资金即发即用,推动项目及早完工;继续跟踪国家政策,做好后续项目申报争取工作。三是抓谋划储备。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完善市重点项目库,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全部入库,5000万元以上项目实施台账式管理、报账式登记、动态式监测、落地式考核。制定现代物流产业规划,统筹铁路、公路、港口、空港、电商资源,重点规划建设东营港综合物流园区、中心城区综合物流园区,谋划实施一批物流项目。四是抓基础设施。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天津-东营-潍坊(烟台)高铁、济南-滨州-东营高铁年内开工,济南-高青高速公路加快建设,争取东青高速扩容改造达到开工条件。建设东营港2个10万吨级泊位,对6个码头进行改扩建,加快25万吨级单点系泊前期工作,积极推进10万吨级LNG项目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庐山路南延、德州路西延暨东津黄河大桥、兴河大道等工程。积极推进小清河复航,开展广利港连接小清河航道前期工作。实施总投资129亿元的227个重点水务工程。新建原油成品油管网214公里。优化胜利机场航线航班,打造中转枢纽机场。
(四)精心打造优质营商环境。一是打造精简高效政务环境。以流程再造为统领,发挥专班作用,逐项推动任务落实。持续推进“一窗受理、一次办好、一网通办”,在提高中心城区“同权审批”实效基础上,拓展到其他县区,实现市县两级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在县区大厅办理。建立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坚持“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加快信息互联、数据互通,依托“东营掌上通”,再推出100个高频事项网上办、掌上办。全面推行政务服务大厅帮办代办、窗口无权否决等机制,开展“保姆”式、“店小二”式服务。二是打造富有活力创新创业环境。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突出抓好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山东大学东营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推进高端石化、健康食品2家创新创业共同体进入省级行列。规划建设东营科学城,加快石油大学高等研究院、东营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盘活用好胜利油田、石油大学科技人才资源。实施第二批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行业领军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深化质量强市建设,扎实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创建。支持东营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三是打造彰显魅力生态环境。实施“湿地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天鹅湖城市湿地、东三路生态湿地、东八路生态环境整治等工程,贯通东一路、西一路、西二路等11条水系。强化城市更新,推进城中村、棚户区、老旧片区改造提升,对包括60个油田职工家属区在内的190个老旧小区实施维修改造,打通西三路、潍坊路等10条“断头路”,建设5处公共停车场。提高市域治理能力,建成城乡运行综合管理中心,整合资源建设城市“大脑”,推动与县、乡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一体运行、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等工程,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持续开展拆违拆临、餐饮油烟、流动摊点、背街小巷等专项治理。实施生态环保和“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水气土污染治理,突出抓好空气异味、危废固废和“散乱污”企业整治,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坚决抓好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四是打造诚信法治社会环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信用信息全量归集,制定出台信用“红黑名单”管理办法,探索开展“信易贷”“信易批”工作,让守信企业享受便利。加快推进全面依法治市,深入开展“七五”普法,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五)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合作。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稳定骨干企业进出口,加大外贸中小微企业培育力度,壮大外贸主体队伍。支持企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经贸合作,打造多元化国际市场布局,稳定外贸增长,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着力培育国际自主品牌,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加快东营港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建设,提升综合保税区发展水平,打造对外开放重要平台。积极融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找准突破口、发力点,促进资源对接、项目合作、信息共享,推动协同发展。深入开展“双招双引”,围绕省“十强”产业、市“5+2+2”产业体系和“四新”经济,筛选100家央企国企、500强企业作为重点目标企业,加快招引延伸产业链条、补齐发展短板的项目。建立重大项目顶格推进和重点项目线索直报制度,推动项目尽早落地。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化城镇教育设施布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8所,完成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转设工作和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建设发展,开工建设中国能源工程集团合作办学项目。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群众等群体就业,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扎实做好农民工工资保障工作。实施全民参保“精准行动”,稳步提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待遇标准。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动市人民医院与省立医院深度合作,支持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加快发展,建设改造市中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加快发展医养健康产业,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以创建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国家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示范试点为抓手,突出重点行业领域整治,持续推进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信访制度,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做好人口计生、妇女儿童、综合治税、人民防空、职业病防治、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人才、气象、老龄、档案、禁毒、消防、海防、防震和减灾救灾等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大气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