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玲瓏轉債?玲瓏轉債
劉彥斌理財,劉彥斌理財
躺槍“桃色工作”的綠地控股,無疑是最火企業。一位中層負責人的個人醜聞,竟引發業主“海嘯式”的投訴維權。詮釋瞭“蝴蝶效應”之可怕。
臺幣對公民幣匯率?臺幣對公民幣匯率
办理中層姑且如此,何況董事長乎?
例如中信證券張佑君,年薪495萬元竟因14萬元標的未執行,而背負法院“限高令”,成為業界笑談。那麼,這起“烏龍”工作,是否也會延續“綠地梗”,長尾出中信證券風光背後的多維隱憂呢?
作者:卡西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誰能想到,五一假日還在高談闊論“全球資金再装备加快....預計北向装备型資金流入將提速”的張佑君,會因一位普通老百姓的訴狀,堕入“限高”漩渦。
令人錯愕的是,這起糾紛触及的金額,僅為13.98萬元。難道“券商一哥”的董事長,連這點錢都執行不起瞭?
限高風波
5月12日,深圳前海协作區公民法院向中信證券發佈編號為(2020)粵0391執1550號的執行告诉,對中信證券及法定代表人張佑君约束消費。
先來看看什麼是限高令,即约束被執行人高消費的指令。由於被執行人未按時实行收效判決確定義務,避免其用本來可還債的錢去高消費。
廣東經天律師事務所鄭名偉律師表明,一般來說,法院判決收效後,企業如沒实行付款義務,法院才會對企業法定負責人釆取限高办法。
被“限高”的被執行人,不僅不能買飛機票,火車也隻能坐綠皮車或许買站票,對房產、租賃辦公地,旅遊、保險等都有影響,乃至子女都不能就讀高收費的私立學校。
以張佑君的身份位置,上述影響著實不小。即便被移知名單,作為“券商一哥”的掌門人,也難掩尷尬。
為何落得此般地步?
從資產看,張佑君顯然擁有執行才能,其2019年年薪495萬元。而所執掌的中信證券同年營收431億,凈利潤122億,现在總市值超3000億,總資產9223.27億元。
14萬的執行標的,天然不在話下。
已然有錢,法院也給予瞭充沛的執行時間,張佑君還是上瞭限高,大概率是態度問題。
剖析工作後發現,其是背瞭中信證券的“鍋”。
根據中國裁判文書網顯示,起訴中信證券及其董事長張佑君的人,名叫餘國菁,出世於中國臺灣省臺北縣。
餘國菁指出,2002年自己以餘崞清名義,用榜首代身份證在中信證券辦理瞭證券基金賬戶。該身份證無法升級為第二代身份證,且在2010年遺失,但自己在辦理時,填寫瞭相應申請書資料,並知曉賬戶密碼。
因而,餘國菁認為:雖然以他人名義辦理賬戶的行為不当,賬戶及賬戶內資金還是應歸其自己一切,並由中信證券承擔本案訴訟費。
這就是張佑君背負“限高令”的原因。
现在“限高令”已在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被撤銷。
中信證券也公開回應稱,系個人客戶與公司營業部就公司落實反洗錢相關作业中產生糾紛,触及金額13.98萬元......中信證券將會依法妥善處理此事,不會對公司經營活動及張佑君自己正常作业形成不良影響。
看似工作已停息,但由此反映出來的問題隱憂,還是值得中信證券及張佑君深化反思。
功率為何低?
值得註意的是,與餘國菁發生類似法令糾紛的企業,不止中信證券一傢。
公開資料顯示,自2018年4月份起,餘國菁作為原告,陸續與招商銀行深圳深紡大廈支行、國泰君安證券深圳華強北路證券營業部、中信銀行深圳深南支行、建設銀行深圳八卦嶺支行因存在儲蓄合同糾紛開庭。
糾紛原因,也都與中信證券如出一轍。
為何隻有中信證券及董事長張佑君背負瞭“限高令”呢?
這說明中信證券的處理功率問題,面對突發工作沒能及時解決,才導致這場鬧劇,以致對企業和當傢人均形成聲譽損失。
廣東世紀華人律師事務所黃漢龍律師認為:假如中信證券实行瞭相關義務,能够申請解除约束消費令。但中信證券因不知道原因沒有及時與執行法院溝通處理此事,導致被執行约束消費令,這會對公司信譽形成惡劣影響。
此外,董事長被“限高”,作為上市公司的中信證券竟沒及時信披,是否合規也值得商讨。
再次翻車?偶尔與必定
比较功率問題,更嚴重的隱憂在於風控。
工作雖已過去多年,但餘國菁毫不隐讳的用他人身份證開設賬戶,還是令人匪夷所思。
怎么做的審核,內控風控终究去哪瞭?
更遺憾的是,18年後,中信證券的風控依舊糟糕。
2020年3-4月,監管部門向多傢券商的分支機構合計下發監管函。
仅有一傢拿到兩張“罰單”的券商,正是中信證券。
4月10日,北京證監局對中信證券北京紫竹院路營業部下發監管函。函中指出,該營業部存在三項違規行為。
榜首,多名客戶開戶資料重要信息填寫缺失、未對高齡客戶職業信息填寫異常進行核實、同一客戶同日填寫的兩份信息登記资料內容不一致、測評打分加總錯誤導致評級結果出現偏差等問題。
第二,未按規定向北京局報告營業部負責人孫麗麗任職情況。
第三,無法供给營業場所計算機設備及對應前言訪問操控地址(MAC地址)的登記記錄變更及歷史登記數據。
北京證監局表明,上述行為違反瞭《中國證監會關於加強證券經紀業務办理的規定》《證券公司和證券投資基金办理公司合規办理辦法》《證券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办理人員任職資格監管辦法》《證券公司內部操控指引》等法令法規的相關規定,反映出營業部內部操控不完善。
為此,該營業部被責令期限改正:完善內部操控機制,做好開戶審核、人員任免備案、客戶適當性办理作业,切實加強異常买卖監控,避免營銷人員在執業過程中從事違法違規或许逾越署理權限、損害客戶合法利益的行為。
從違規內容看,這與18年前的餘國菁工作類似,均翻車在信息核對缝隙上。
值得註意的是,近年來,中信證券在內控問題上頻頻犯錯。
2019年11月份,廣東證監局通報,廣州番禺路萬達廣場營業部在2019年7月29日至10月24日期間,由王某宏代為实行營業部負責人職責,但未按規定及時向廣東證監局報告,反映出營業部內控不完善,作业人員合規意識淡漠。
2020年3月23日,上海證監局在對楊慧媚的處罰決定中指出,當事人作為中信證券上海分公司的員工,向客戶推薦非中信證券發行或代銷的金融產品,且參與瞭部分產品的銷售過程。上述行為違反瞭《證券經紀人办理暫行規定》(證監會布告[2009]2號)第十一條第五項、第十三條第九項以及《證券公司代銷金融產品办理規定》(證監會布告[2012]34號)第十七條榜首款的規定。
罰單頻現,暴露出證券一哥的管控缝隙。董事長張佑君被“限高”,看似偶尔工作,實則隱含必定要素。
換言之,張佑君堕入烏龍工作,中信證券受牽連,不冤。
踩雷:二次尷尬
實際上,這已不是其初次遭受個人爭議。
2017年4月,張佑君等人调查康美藥業,並與康美藥業時任董事長馬興田進行探討。
《經濟參考報》報道,當時張佑君指出:“看瞭康美藥業的整個產業佈局,真是耳目一新。”“康美藥業通過參與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指數、才智醫療等國傢標準拟定及中藥材種植、專業市場办理、醫院投資等全產業鏈資源,運用現代科技和互聯網思維,在引領和帶動醫藥健康產業標準化發展的同時,也把我國的醫藥健康產業徹底做‘活’瞭。”
董事長如此站臺,中信證券與康美藥業的關系天然引發遥想。
事實亦是如此,Choice 金融終端數據統計顯示,光2016年三季度報,中信證券旗下就有9隻基金入股康美藥業,持股數額逾130萬股。
此外,2017年5月26日,康美藥業發生5筆大宗买卖,買賣雙方分別為機構座位和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總部(非營業場所),本次大宗买卖5筆累積成交1550萬股,合計成交金額為3.24億元,成交價格為20.93元。
2018年6月20日,康美藥業發生1筆大宗买卖。第1筆成交價格為23.30元,成交155.90萬股,成交金額3,632.47萬元,買方營業部為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總部(非營業場所),賣方營業部為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杭州鳳起路證券營業部。
二者關系之緊密,可見一斑。
然好景不長,2019年4月30日,康美藥業“爆雷”震驚業界,近300億現金離奇消失,堪稱A股史上最大造假案。
證監會調查後也對此通報,康美藥業发表的2016至2018年財報存在严重虛假。一是运用虛假銀行單據虛增存款,二是通過偽造業務憑證進行收入造假,三是部分資金轉入關聯方賬戶買賣本公司股票。
彼時,張佑君的“耳目一新”論,剛剛過去兩年。
所謂“上行下效”,董事長都能對一傢“天雷滾滾”的企業點贊,中信證券的頻頻踩雷亦“師出有名”。
中信證券2019年報顯示,公司同年涉案金額超千萬的裁决事項共26起,其间因股權質押業務產生的糾紛事項共7起,涉金總額13.51億元。
例如踩雷帥佳投資的股權質押業務,共涉金額6.49億元;股票質押業務踩雷萍鄉英順,涉金1.29億元。
除股權質押業務頻頻踩雷外,債券买卖糾紛、融資融券糾紛也不少。
2019年11月29日,中國裁判文書網发表的裁决書,其间顯示:2019年7月16日,因債券买卖糾紛申請人中信證券向上海金融法院申請財產保全,請求凍結被申請人中民投銀行存款共計4.95億元。
融資融券糾紛方面,因魯林芳融資融券买卖違約,中信證券向北京裁决委員會提出裁决,要求其償還融資本金1405.12萬元及相應利息、違約金及債權實現費用等。
同時,還曾因騰邦集團及鐘百勝融資融券买卖違約,中信證券向北仲委提交申請,要求騰邦集團及鐘百勝向公司償還融資本金6262.98萬元。
諸多糾紛,足以說明中信證券不止內控缝隙不少,外部風控也有多維缺乏。
數據也很能說明問題,投資時報統計顯示,從風險操控指標看,中信證券資本杠桿率排名倒數第三,風險覆蓋率、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資金率均倒數榜首。
結合新證券法正式實施的布景,中信證券風控才能如此单薄,顯示不是好兆頭。
作為資本市場重要的參與者、服務者、看門人,證券公司的風控才能必須要與與業務發展規模相匹配,若過於激進而忽視風控,亦與監管趨勢背道而馳。
近期中證協向各券商下發瞭《證券公司聲譽風險办理指引》寻求意見稿。也充沛體現瞭上述觀點。
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傢李湛表明,此次《指引》在從業人員誠信建設方面進行瞭調整和完善......證券公司應關註風險办理存在敞口的当地,加強細節办理,加強合規體系建設。特別是當前在註冊制逐渐推廣的環境下,對於发表信息的真實有效性提出瞭更高要求。
無論新證券法還是《指引》,都意在引導行業向長遠、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這必定程度上也必定加劇行業分解。良幣驅逐劣幣,對合規者來說可謂福音,對風控才能較弱的券商來說則是“巨浪”。
中信證券现在身為“券商一哥”,但行業洗牌期之下,誰又能保證王冠不會坠落?
種種跡象看,這並非不或许。
“一哥”的短板
從規模和盈余才能看,中信證券確實無愧“一哥”稱號。2019年,中信證券營收總額431.40億元、歸母凈利潤122.29億元,連續15年穩居榜首。2020年一季度,22傢券商中,也僅有中信證券一傢營收超100億元。
要說其短期“退位”,顯然不或许。
然千裡之提,往往潰於蟻穴。自營、資管、投行、經紀等業務均為行業榜首的巨大光環下,一些苗頭亦不能忽視。
例如經紀業務。這項業務,屬於典型的“靠天吃飯”。
2019年,證券行業傭金整體下滑,均匀凈傭金率為萬分之3.49,較2018年萬分之3.76進一步下降。作為頭部的中信證券,遭到的影響也大。
特别是境外傭金,2019年中信證券境外傭金收入為21.8億元,同比降幅約20%。這與境外市場活躍度下降緊密相關,2019年公司境外業務收入同比下降8.44%,毛利率為-6.83%,同比減少27.18個百分點。
這也導致其2019年經紀業務凈收入74.25億元,同比微降0.05%,雖還是行業榜首,卻也是除山西證券外,23傢上市券商中仅有負增長的個例。這也說明其從傳統經紀業務向財富办理的轉型,難言成功。
此外,中信證券並表廣州證券之後的表現,也難令人滿意。
2020年榜首季度,中信證券完结並表廣州證券,資產規模明顯增大。這也使得中信證券營收同比增加22.14%。
規模足夠“大”,“質量”卻缺乏。其同期歸母凈利潤40.76億元,同比下滑4.28%。
客觀而言,剛剛並表,中信證券的確需求“緩沖期”,但同期投行手續費凈收入、利息凈收入也出現下滑。投資銀行業務手續費凈收入8.91億元,同比下滑6.87%;利息凈收入為3.13億元,同比下滑39.81%,還是讓其未來不乏不確定性。
後浪突圍 巨浪來襲
種種不確定性,也引發冷思:行業雄踞15年之久的中信證券,现在之況终究是頹勢初現,還是“山君打盹”?
留給時間做答。
不過,能够確定的是,對競爭對手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先看國內陣營。
2019年,37傢上市券商營業收入排名前五的分別為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國泰君安、華泰證券和申萬宏源,後四者營收分別為344.29億元、299.49億元、248.63億元和245.93億元。
特别對300億規模左右的海通證券和國泰君安來說,不乏趕超或许。
先看“二哥”海通證券,凈利潤亦挨近百億。從業務看,也有必定潛力。其自營業務收入為114.50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28.70%;經紀業務實現營業收入35.71億元,同比增長18.81%。
“三哥”國泰君安也一改2016年頹勢。歸母凈利潤86.37億元,同比增長28.76%。
此消彼長,中信證券壓力不小,怎么不被“後浪”拍下,還需張佑君考量。
除瞭後浪,還有國際巨浪。
2020年開年,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表明:现在國內券商市場競爭力依然較弱,我們130多傢券商,比不過一個美國的摩根大通;我們的證券公司、基金办理公司,市場主體競爭力還要进步。
語言尖锐,卻語重心長。
強監管下,頻頻開啟的罰單方式,監管層亦用心良苦。
一個重要条件,金融業变革已進深水區,開放大潮勢不行擋。
自2018年4月28日證監會發佈《外商投資證券公司办理辦法》以來,證券行業的對外開放明顯加快。
2019年底,國務院發订婚調,將全面撤销在華外資證券公司的業務范圍约束,2020年撤销證券公司等機構外資持股份额不超51%的约束。
2020年4月1日起,正式撤销證券公司外資股比约束。當日,資管巨頭貝萊德與路博邁提交公募基金办理公司設立資格審批申請。
搭乘開放列車,外資控股券商“跑步進場”。證監會先後核準高盛集團、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貸分別為高盛高華證券、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瑞信方正證券的控股股東,至此我國共有7傢外資控股券商(包含一傢港資控股券商)。此外,還有中金公司、中德證券、金圓統一、光大證券等8傢合資券商,且有18傢合資券商設立申請等待批復,其间不乏外資謀求控股。
簡言之,國際券商巨頭正磨刀霍霍,加快深耕國內市場,憑借人才、技術、經營战略、風控品控等方面的優勢,或將對國內證券業產生巨大沖擊。
多年自嗨、醉心小氣候的國內券商們,怎么應付洋巨頭的近距離肉搏,特别是頭部企業,怎么捍衛固有利益,值得沉思。
敲醒夢中人
前後夾擊,罰單、踩雷等一堆麻煩事,改變已火烧眉毛。
見微知著,一葉知秋。
14萬的執行標的,對於金融巨頭實在隻是毛毛雨,中信證券及張佑君的輿論風口,也隻是一時曇花。
隨著時間推移,這些鬧劇終將被人淡忘。但防微杜漸,背後一系列財報數據、踩雷事實、風控缝隙,則如隱隱警鐘,不會消逝。
對中信證券來說,假如14萬元能點醒夢中人,可謂絕對劃算。假如僅流於方式,解決外表問題,亦可謂大遺憾。
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到2020年一季度末,133傢證券公司的凈資本為1.67萬億元,較上一年年底增長3.1%,達到券商凈資本規模歷年峰值。
資金量需求的加大,說明行業轉型已進入加快期,過去跑馬圈地式的粗豪方式即將結束,這也代表著券商重質、提效的重生態已經開始。
大潮退卻,才知誰在裸泳。警鐘雖隱隱,不乏聲驚四座之力。三言二拍,能否敲醒夢中人,即便敲醒,是否仍會裝睡呢?銠財將持續關註。
本文為銠財原創
如需轉載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