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药物的工业生产将是抗击疾病的一大进步”。
125年前罗氏制药,罗氏制药的创始人弗里茨·霍夫曼·拉·罗氏(Fritz Hoffmann-La Roche)没有想到其深刻的远见看到了制药行业的未来。
1986年罗氏制药,罗氏最初只是瑞士巴塞尔的一个药厂罗氏制药,在当时,药品生产并无规范,很多药物都在药房的小作坊中加工。
最初罗氏靠维生素发家,之后发明与阿司匹林、青霉素并列的经典安眠药物“安定”(地西泮)起飞,再到进入癌症领域,收购了基因泰克这样一个生物技术公司,收获了源源不断的“现金奶牛”。
在如今将主要业务集中为“诊断”和“制药”两大板块之前,罗氏也曾探索过许多领域,包括香水、香料以及化妆品等,比如我们常用的潘婷洗发水实际上是罗氏研发的,后来在70年代卖给了宝洁公司。
如今,经过各种“减法”后,在2020年全球药企营收榜上,罗氏公司营收583.2亿瑞士法郎(约631亿美元),仅次于涵盖药品、消费保健和医疗设备的全球保健巨头强生。
其中,作为与强生和辉瑞常年并肩为全球三大医药巨头,2020年罗氏更是以482.5亿美元的药品销售收入,成为全球制药行业第一大企业。
在2021年上半年,罗氏虽然不如强生凭借新冠疫苗成为全球最赚钱的药企,但是从研发支出来看,罗氏遥遥领先,以69.17亿美元(只算制药部门,约447亿元)的研发费用位列全球药企第一。是国内制药龙头恒瑞医药同期25亿元研发费用的17倍。
当然,罗氏的历史并非只有光彩夺目的一面。每一款新药的诞生所带来的未知的风险都在考验着罗氏制药的成长。
不论是曾垄断维生素市场长达50年,遭受的“垄断指责”,或是伴随安眠镇静药物安定在全球的流行,所带来的成瘾性以及滥用等问题,抑或是曾面对全球禽流感H5N1的流行,放弃“达菲”唯一生产商的地位,作出“义与利”的选择。
这些无一不考验着罗氏在巨额的利润面前,作为全球药企巨头的态度。
01、靠“专利”垒起的强大地基罗氏制药诞生于工业革命期间,而工业革命带给创始人霍夫曼的最大启发,就是重视专利。
创办罗氏时,霍夫曼不过28岁,罗氏这个名字也是取自其妻子的姓氏。创业伊始,霍夫曼凭借商人父亲的专利,不仅能够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转,还有充足的时间和资本进行研发。
这也让其走上了重视研发之路。比如一开始罗氏的药剂师便从甲状腺提取物发现了碘,生产出第一个专利产品,到1898年发明含有自主活性成分Thiocol的非处方橙味止咳糖浆,再到1904年从洋地黄中提取了洋地黄苷,用来治疗心脏病发作。
一个又一个专利帮助罗氏打下坚实的地基,虽然最初的成功会被历史所遗忘,但却成为罗氏制药未来发展的方向。自此,罗氏制药的发展方向逐渐变得明晰,“研发新药物,获得专利,在保护期内尽量占据市场、形成品牌效应”。
1920年,算是罗氏制药转型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创始人霍夫曼逝世,罗氏在新总裁的主导下开始从提取药物向合成药物转型。这一时期诞生的最经典的药物便是维生素C。
1933年,瑞士化学家莱希施特发明了生产维生素C的工业方法,称为“莱氏法”,后来卖给了罗氏公司,自此拉开了罗氏制药成为全球最大“维生素之王”的序幕。
在此基础上,罗氏还合成了维生素B1、B2等一系列药物,这一发明让罗氏大赚特赚,上世纪70年代,该公司的维生素在全球市场份额高达50%至70%。让其有了攀上全球药企巨头顶峰的底气。
但是即使坐拥全球维生素市场最大份额,罗氏依旧不满足。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罗氏与一众药企曾组成“维C垄断联盟”。但是过于贪心总是会付出代价。1999年,罗氏承认了垄断事实,并为此缴纳巨额罚金,包括向美国司法部缴纳5亿美元罚金,也接受了欧洲委员会定下的4.62亿欧元罚款。
2002年,罗氏最终选择放弃“全球维生素之王”的称号,将这一业务卖出去。
02、义与利的选择生意还是道义,曾是许多药企面临的艰难选择。罗氏也不例外。
作为人类最早发现的抗生素,青霉素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罗氏制药;阿司匹林作为经典的解热镇痛药,具有“天使药丸”的美誉。然而与青霉素和阿司匹林并列的第三种经典药物的安定似乎并不为大家熟知。
在安眠药出现以前,人们大多依靠酒精改善睡眠,直到19世纪60年代安眠药的出现这一局面才被改善。
所谓安眠药,专业名称是催眠药,较小剂量时则发挥镇静作用,因而镇静药和安眠药之间并无明确界限,仅有剂量差别。
1963年,罗氏推出的安定片在美国市场上市后,就成为了风靡的“灵丹妙药”,安定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重磅级”药物,被奉为是“抗焦虑”的经典药物。
然而伴随科学家以及医学界的研究,这样一个小小的黄色药品,除了镇静、安神的作用,随之而来的嗜睡、上瘾等副作用也被更多地揭露出来。甚至在1977年“猫王”的尸检中,医生发现其体内含有不少安定片的药物成分。
一时舆论哗然,伴随一系列的质疑,安定片的使用范围不断被缩小。2002年,罗氏制药宣布停产安定片。
如果说成长为维生素巨头,体现了罗氏制药称霸的野心;那么安定片的流行,再到遭受非议最终以停产告终,则体现了罗氏制药的无奈;再到放弃“达菲”的唯一生产商的地位,则能看出其在生意与利益之间的纠结。
2005年禽流感对全球的侵袭让世界各国发出呼吁“希望罗氏能够放弃达菲的专利权”,原来当时全球唯一对H5N1型禽流感病毒有一定疗效的“达菲”却产能不足。这是罗氏1999年获得专利并准备上市大赚一笔的药物。
这种带有强制性质的请求却让罗氏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一方面是滚滚而来的财富,另一方面是人类面临的禽流感灾难。最终在商业利润与人道主义精神之间,罗氏作出了让步。
03、靠抗癌药一举称王维生素、安定再到达菲都是体现罗氏制药在制药领域成功的标志。但一款“药王”,无论卖多高的价格,毕竟有专利期限的限制,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收购基因泰克,让罗氏抓住了生财的“秘诀”。从1990年以21亿美元的价格拿下基因泰克60%的控股权,再到2009年以468亿美元收购了剩下40%的全部股份。这背后是罗氏的“豪赌”。
这一次,罗氏赌对了。因为仅一家基因泰克就几乎撑起罗氏整体的肿瘤药管线。2007年,罗氏高达73%的管线药物都源自基因泰克的研发部门,基因泰克的药品在罗氏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21%增加到2008年的66%。
与基因泰克合作的产品:赫赛汀(Herceptin,用于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美罗华(Mab Thera,用于治疗最常见的成人白血病)和安维汀(Avastin,是首例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药物)等单克隆抗体靶向肿瘤治疗药。它们成为了罗氏最畅销的产品,也是罗氏业绩增长的“三驾马车”。
根据西南证券研报,赫赛汀到2018年已经为罗氏赚了879.7亿瑞士法郎(约6156亿元),安维汀紧随其后,为罗氏赚了 871.3亿瑞士法郎(6098亿元),美罗华总计销售额也达到614亿瑞士法郎(约4297亿元)。仅这三款药物上市以来,罗氏就赚了约1.65万亿。
就拿赫赛汀来说,这是一款堪比《我不是药神》中的抗癌药。1998年,赫赛汀首次被美国FDA批准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此后又获批用于HER2阳性转移性胃癌。
根据权威媒体此前报道,过去抗癌药赫赛汀的市场价格每支高达两万多元,一个疗程下来要花费十几二十几万元。2017年7月,赫赛汀通过谈判降价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乙类范围,其价格从一支2.45万元降至7600元,降幅达70%。
在这些天价抗癌药背后,则是药企保持企业经营运转的重要资金来源。2019年,赫赛汀、美罗华以及安维汀这三个当家品种的销售额达196亿瑞士法郎,占罗氏总销售额40%,而肿瘤业务占比业务营收不过六成。
不过,随着第一代抗体药物专利相继到期和生物类似药的上市,目前这三款药物全球销售额受到侵蚀。据罗氏制药2020年财报显示,三款产品2020年合计销售额只有129亿瑞士法郎,相比2019年减少了67亿瑞士法郎,同比下降34%。
2020年,罗氏制药以130亿瑞士法郎(约138.5亿美元,约907亿元)的研发投入位居全球第一,研发投入占比达22%。
如今的罗氏已经超过辉瑞,成为全球制药“一哥”。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制药大企业中,罗氏一直是家族企业,企业各个方面仍然牢牢掌握在弗里茨·霍夫曼·拉·罗氏的后代手中。
参考资料:《制药巨擎的成功密码》,作者:FionaYu
(作者丨市界 曾嘉艺 编辑丨廖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