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第三方支付

行业现状:第三方支付凭借其便捷、高效、安全的支付体验第三方支付,使得中国的支付市场成为国际领先的支付市场之一。远C端企业需要通过创新的支付体验以及完整的行业解决方案来提升自身的效率。所以第三方支付,对于众多的支付机构而言第三方支付,另一个角度的第三方支付竞争刚刚步入新的开始。

细分领域现状及建议:C端业务迎来新入局者,变现路径合规要求提高,加强与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合作,为其提供获客引流通道或开通联名信用卡是更加稳妥的路径。反垄断措施或使C端市场集中度下降,通过完整的用户和商户运营体系,维持用户和商户的粘性,为其提供独特价值,是支付机构的关键能力所在。远C端产业改造需求带来产业支付新机遇:通道类支付同质化、单一化的服务已不再适用,头部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始以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多元化支付产品为标准,协助构筑产业互联网进而实现全产业链条生态化协同的重要价值。产业支付关键:①业务功能模块复用降成本,引流供应链金融业务增收入;②支付系统奠定数字化基础,供应链数字化重塑进一步释放效能。线下近C端产业支付实践:条码支付为线下商户数字化升级提供窗口,头部收单机构及服务商规模效应显现,服务能力与产品力是业务逻辑升华的关键。

第三方支付

行业发展大观

国际领先的支付市场

不同时期的产品创新带来便捷高效的支付体验

早在1998-2005年,首信易、支付宝、连连支付、快钱、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机构相继成立,开始为线上化商业活动提供支付渠道。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并向符合条件的机构颁发支付业务许可证,这些举措确认了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的合法性地位,通过将其纳入监管规范了企业经营、保障行业长期有序发展。自2010年起,在网络购物、社交红包、线下扫码支付等不同时期不同推动力的作用下,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经历高速发展,在2020年,第三方移动支付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总规模达到271万亿元支付交易规模。第三方支付凭借其便捷、高效、安全的支付体验,使得中国的支付市场成为国际领先的支付市场之一。

第三方支付

稳定期寻求新的增长突破

增速趋于稳定,未来增长支撑性来自于C端下沉和B端创新

回顾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增长路径,缘起于电商,因社交红包转账而获得爆发性增长,因线下二维码支付进入线下驱动的新轨道。而伴随着规模的快速增长,第三方移动支付渗透率逐步提升,行业规模增速趋于稳定。即便是在特殊的2020年,仅前两个季度线下二维码支付受到一定冲击,行业整体仍旧可以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行业未来增长的确定性在于第三方移动支付在地域和人群的持续下沉,而再一次迎来爆发性增长的可能性依托于新的现象级产品的诞生。目前的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主要来自C端用户相关的支付交易,而B端的企业之间第三方移动支付渗透率仍有较高增长空间。但能否通过进一步创新支付业务,为企业带来传统支付形态以外的红利,是考验创新意义的关键,亦是行业规模能否迎来下一次爆发性增长的关键。

第三方支付

远C端企业需求蕴含增长动力

支付宝财付通占据C端用户心智,不同支付机构在企业端细分领域服务精耕细作

2020年,第一梯队的支付宝、财付通以较大领先优势占据市场头部地位。第二梯队的支付企业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发力:其中,壹钱包位居第三,依托场景、技术、资源等优势,提升C端服务体验,推进B端合作赋能;联动优势位居第四,推出面向行业的支付+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促进交易规模平稳发展;快钱位居第五,向保险、航空领域持续提供金融科技能力输出服务,实现商户综合解决方案定制化;银联商务位居第六,围绕商户营销拓客、账务管理、终端运维、资金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为合作伙伴创造价值;易宝支付位居第七,连接航空、铁路、租车全交通生态,并涉及旅游、酒店到景区的全旅游服务,实现这一生态下的完全布局;苏宁支付位居第八,积极助力城市绿色出行,深耕场景服务,重点挖掘出行领域,打通线上线下多渠道,提高用户参与度。

艾瑞分析认为,尽管移动支付市场的格局趋于稳定,但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目前移动支付业务主要服务于C端用户及与C端消费场景直接关联的近C端行业内企业,仍有大量的远C端企业需要通过创新的支付体验以及完整的行业解决方案来提升自身的效率。所以,对于众多的支付机构而言,另一个角度的第三方支付竞争刚刚步入新的开始。

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产业图谱

第三方支付

产业链各方分润比例

网联开启新定价周期,向中小支付机构倾斜费率优惠

用户侧而言,数字钱包支付机构的竞争格局和分润比例已经较为稳定。但在商户侧,由于商户的地域和行业千差万别,具备较强的分散性,这使得收单侧支付机构及其服务商可以凭借定制化、属地化的商户服务来抓取属于自己的商户资源,形成自身的业务壁垒获取更高的分润水平。与此同时,网联平台迎来了新的定价周期,向中小支付机构倾斜费率优惠,预计可以进一步降低收单侧支付机构的成本。

第三方支付

商户侧支付费率水平

餐饮业蓝海绿洲补贴暂告段落,支付业务货币化率回升

2017年,微信与支付宝相继推出针对餐饮业商户的“绿洲计划”和“蓝海计划”。在活动初期,餐饮业商户收款享受低费率甚至零费率,而推广商户的服务商还可以按照交易金额获得0.2%的返佣。随着对餐饮商户的渗透不断提高,支付宝微信后期对服务商的返佣比例下调至0.1%,直至2020年,蓝海绿洲计划开始逐步将商户的支付费率调整至正常费率水平0.38%,对服务商返佣比例进一步下调至0.05%。与此同时,针对部分配套了指定IoT运营设备的商户,支付宝开启“新蓝海计划”。但整体而言,传统蓝海绿洲的补贴将在2021年正式结束,这意味着这部分交易规模不仅可以获取正常的支付手续费,还可以减少针对服务商的0.05%-0.2%的补贴。分析认为,蓝海绿洲计划的阶段性结束意味着该部分交易的效益可以由交易规模的-0.2%~0.15%提升至交易规模的0.38%,整体提升了交易规模的0.23%-0.58%。

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

最新监管政策分析

强化综合监管,强调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2021年1月20日,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从监管框架上,《条例》的出台代表了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监管法律层级的提升,综合了以往发布的多项管理办法中的要求,确保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和针对性。从具体内容而言,《条例》中最吸引市场关注的内容是其关于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标准,但从操作角度而言,市场份额的计算方式涉及到很多变量,相关条款的出台更多是为日后规范、约束非银行支付机构公平竞争行为提供依据,而不是立即制裁某家机构。所以,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在保证良性竞争、具备监管意识的前提下,已经在市场中具备的领先优势依然是宝贵的业务护城河,但如果漠视监管对于安全、高效、诚信和公平竞争原则的强调,《条例》亦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法履行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责,可以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建议采取停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停止实施集中、按照支付业务类型拆分非银行支付机构等措施。

第三方支付

明确支付机构间备付金划转亦需经过清算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明确提出支付机构间开展合规合作产生的备付金划转应当通过符合规定的清算机构办理。至此,断直连和备付金集中存管使得机构间的所有合规资金划转都透明化,有效防控风险。从资金划转链路上,如果付款方和收款方都是银行卡,那么一笔交易会经过三次清算机构,每过一次清算支付机构都需要给清算机构一定的费用。但如果付款方和收款方都通过账户余额付款和收款,不涉及支付机构和银行之间的清算,那么首、尾两次清算则不再需要。继而,当收、付款双方均使用账户余额且支付机构同时承担付款方支付钱包和收款方收单通道时,由于不再涉及不同支付机构或银行间的资金划转,那么该笔支付将不涉及清算机构。所以,除了特定业务流程上的监管措施以外,针对于支付机构整体业务的机构监管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亦不排除监管将针对此类交易模式出台更具针对性管理办法的可能性。

第三方支付

严控非银行支付账户向对公领域扩张,提高交易透明度

近期金融管理部门针对当前网络平台企业从事金融业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需求,其中第二点要求是“回归支付本源,断开支付工具和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严控非银行支付账户向对公领域扩张,提高交易透明度,纠正不正当竞争行为”。艾瑞分析认为,其中涉及到的“严控非银行支付账户向对公领域扩张”重点在于管控对公非银支付账户的开立,而不是限制面向B端的非银产业支付服务。正如上文提到,支付账户的开立虽然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便捷的服务内容,但在支付双方均使用同一机构的支付账户时,清算机构无法直接得到相关交易信息。当非银行支付机构为企业间提供支付服务时,交易金额远高于C端用户间交易,提高交易透明度、保证支付安全的要求相应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双方使用银行账户,可以使交易经过清算机构网络从而提高交易透明度。

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

细分领域发展分析

C端业务迎来新入局者与发展路径转折

新场景方入局,形成支付业务闭环,变现路径合规要求提高

对于近年入局第三方支付的美团、头条、拼多多等互联网巨头,开启支付业务的考量通常是出于三方面原因:其一是形成自身的业务闭环,防止用户交易信息、支付信息被体系外的其他第三方支付企业获取,影响自身业务优势;其二是随着体系内业务规模的扩大,支付交易手续费总额不断提高,建立自由的支付渠道可以节约该部分成本;其三便是希望通过体系内的交易流量转化为支付流量后,进一步叠加信贷、理财等服务,赚取金融服务费。

然而,对于不同引流方向、不同企业而言,支付流量金融业务变现的难度是不一样的。整体而言,占据消费场景的互联网巨头引流信贷业务是更加顺畅的,而引流至理财业务则需要经历对用户心智的长期培养。更重要的是,近期监管合规部门多次强调回归支付业务本源,断开支付产品与其他产品的不当连接。这使得从支付业务变现信贷业务的方式需要面对较强的合规性要求。秉承着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的思路以及需要通过持牌征信机构依法合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的规定,对于新入局者而言,通过加强与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合作,为其提供获客引流通道或开通联名信用卡是更加稳妥的路径。

第三方支付

反垄断措施或使C端市场集中度下降

回归支付业务本质,核心能力在用户运营和商户运营

回顾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电商领域的“担保支付模式”、社交领域的红包还是线下二维码支付,每一次增速的提升都来自于创新的产品为用户和商户提供的独特价值。所以,尽管目前行业面临的反垄断监管合规措施使得部分业务的发展预期与之前出现差异,但恰恰是这些反垄断的合规措施,才能使得已经逐渐呈现出单纯依赖场景优势扩张业务规模的行业参与者重新开始思考自身能够提供的新的支付业务价值。而伴随着反垄断合规措施的落地,可以预见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集中度将出现一定下降,而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完整的用户和商户运营体系,维持用户和商户的粘性,为其提供独特价值,是支付机构的关键能力所在。对于头部两家机构而言,通过用户间关系网络构建和多元延伸服务的使用习惯培养, C端用户粘性已经形成短期内难以替代的优势;但B端商户侧的粘性却仍可以通过商户服务的叠加、产业生态建构来进一步加强。所以,预计产业链上下游未来对商户资源的合规争夺将更加激烈。

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

远C端产业改造需求带来产业支付新机遇

以支付为核心,构筑产业数字化平台

以支付解决方案为切入点,支付机构面向不同规模、不同领域企业,提供集支付、财务管理、资金管理、营销等服务于一体的企业解决方案。传统线下企业不具备天然的互联网基因,且通常自身具有庞大的产业生态及复杂的产业链条,因此线上化程度较低、转型过程较困难。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国家政策的重点扶持、以及疫情带来的催化作用,使得众多传统线下产业有足够的动力踏入产业互联网转型、数字化升级进程。产业中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全面线上化集合,以及产业集群内网络化协作,催生了复杂的行业解决方案需求,这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带来新机会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往通道类支付同质化、单一化的服务已不再适用,头部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始以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多元化支付产品为标准,致力解决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痛难点,协助构筑产业互联网进而实现全产业链条生态化协同的重要价值。

第三方支付

产业支付落地关键

业务功能模块复用降成本,引流供应链金融业务增收入

产业支付服务需要支付机构躬身于产业链,出具定制化的符合产业链上要素流转特征的支付及数字化解决方案。这种业务要求造成了对于产业支付而言,难以像C端支付服务一样通过标准化解决方案快速拓展业务规模。这种特性对支付机构提出了不同层面的要求:从业务角度,需要尽可能选择数字化改造空间大、需求强烈的行业或产业集群来增加支付系统研发的效用;

从技术角度,需要增加支付系统中相似业务功能模块复用的方法及装置以降低每次研发的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

从盈利角度,第三方支付以低廉的手续费吸引客户势必造成盈利能力需要通过叠加多样化的服务来完成,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需要整合的信息流和资金流已经在支付系统搭建的过程整合完毕,支付机构具备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基础与优势。但秉承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的核心思路,支付机构更加稳妥的角色是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银行直融业务或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为低成本资金触达产业中的实体企业提供链接。

第三方支付

支付系统奠定数字化基础,供应链数字化重塑进一步释放效能

支付是商业行为的关键一环,以支付为切入点为企业构筑数字化解决方案可以将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相关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线上化集合。然而,对于产业支付的主要服务对象线下传统企业而言,供应链的数字化重塑则关系到其是否能够在生产环节实现数字化管理和智能生产。但相比于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数字化,供应链的数字化重塑需要面临难以获得结构化、标准化数据的问题。因此,若要真正实现产业数字化平台的构建,第三方支付企业需要在自身的优势能力之外,增加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智慧物流等相关技术的研发积累或外部合作。与此同时,从产业支付的展业顺序来看,接近消费端的传统行业(快消品、消费电子、汽车制造、医疗)相比于远离消费端的传统行业(能源、轨道交通、电力、装备制造、农林畜牧)更适合在供应链数字化重塑能力积累期首先开展业务。

第三方支付

线下近C端产业支付实践

条码支付为线下商户数字化升级提供窗口,多元增值服务进一步助力数字化转型

对于众多线下中小微商户而言,线下条码支付是他们最早接触的数字化方式之一。而在条码支付不断渗透的过程中,线下的中小微商户也与他们的服务商建立了一定的联系。而从条码支付的分类而言,可以分为头部支付机构官方直连的收款码和个人码,以及需要其他收单机构或收单服务商的聚合支付三种方式。聚合支付的提供方在为商户提供多个支付渠道融合的同时,进一步叠加收银终端销售与维护、营销导流等服务,在提高自身业务收入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商户的粘性、深化商户数字化转型程度。

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

头部收单机构及服务商规模效应显现,服务能力与产品力是业务逻辑升华的关键

提供聚合支付的收单机构及服务商是整个支付产业链条上直接面向商户的最落地的业务方,其业务特点是门槛低、起步快,但后期维护成本高、盈利性差。这也就造成了在行业发展早期,行业内参与者数量众多,但由于不能快速完成自身规模的增长达到规模效应,大批的小服务商被市场淘汰,或者被其他参与者吞并。而对于行业内的头部玩家而言,在完成一定程度的市场集中后,可以实现自身的盈利。但在此基础之上,完成商户生态的建设,在提供聚合支付服务的基础之上,叠加增值服务是其业务逻辑升华的关键所在。而线下的中小微商户的特点是单个商户付费能力与付费意愿不足,但整体体量庞大且聚合支付覆盖的中小微商户多集中于餐饮和零售行业具备一定的共性。所以,面向中小微商户的增值服务一方面需要洞察实际业务需求,为其带来切实的降本增效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应用较为标准化的产品与服务来降低成本提高效能。

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

行业发展趋势

新工具: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广应用

下游系统机具升级需求增加,中上游企业影响较小

央行数字货币替代M0,属于现金货币,按照数字货币定位于现金货币的思路,我们回顾今年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中的规定:“非银行支付机构按规定通过现金形式为客户办理备付金赎回的,应当先通过备案自有资金账户办理,再通过备付金主监督机构从备付金集中存管账户将相应额度的客户备付金划转至备案自有资金账户”。可见,新发布的备付金存管办法其实已经在为数字货币通过第三方支付兑换流通的方式做好了政策铺垫,而这一规定对应的业务场景是用户将目前的第三方数字钱包账户余额兑换为数字货币应用。可以看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数字钱包服务和商户侧收单服务依旧是其流通的重要载体之一,数字货币的推广与第三方支付的应用是相辅相成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与此同时,作为支付链条重要基础设施的清算机构依然会在数字货币时代发挥清算作用。而在支付链条的下游,收单服务商和机具生产商为了让数字货币能够具备更广泛的支付场景,需要对原有的设备和系统进行一定的升级改造,这种确定性将为下游企业的业务收入带来特殊的增长动力。

第三方支付

新业态:线上线下场景进一步融合

服务商面临转型挑战,有序整合多元企业服务

线下扫码支付的出现是很多线下商户与数字化的首次接触,而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与支付相关服务的升级,扫码点单和商户小程序成为商户业务进一步数字化的入口。随着扫码点单和小程序外卖、点单的应用推广,对于商户而言不仅意味着运营成本的节约,还会伴随着支付前环节的数字化升级,使商户运营信息更加完整,有利于进一步分析、提升自身的经营效率和获取外部的金融支持。而对于支付企业而言,线上线下的场景区分将就此打破,商户的服务依旧注重线下属性,但为其提供的服务将不仅限于线下支付,这对服务商的综合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拥抱转型多元商户SaaS服务,成为许多位居前列的收单外包技术服务商思考的问题,转型成功则意味着打开了更加广阔的企业服务市场,而转型失败则很可能意味着企业难以站立在数字化浪潮的前端。从实现方式上,与具备一定技术积累的SaaS服务商进行并购或参股是将行业理解与技术优势进行整合的有效路径;从业务顺序上,开展能够让商户更加直观看到数字化升级带来的降本增效效果的企业服务更适合在商户付费意愿较弱的市场早期。

第三方支付

新格局:开放、富有活力的支付生态

产业链条更加开放,产业支付生态拓展,整体竞争活性增加

艾瑞分析认为,未来几年间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账户侧内部将面临新互联网巨头的入局挑战、外部面临银行侧数字钱包借助数字货币的再次入场;在企业服务侧除了对原本B2C收单业务的角逐外,还会将竞争拓展至更加广阔的企业间支付市场和企业数字化升级服务市场,而外包服务机构在完成备案合规手续后将开始完成进一步的市场集中;即便是对于两家清算组织,在不同清算位置的费率标准角逐和新场景的开拓上都在暗暗较量。与此同时,从发卡行到头部支付机构再到清算组织的产业链上各方亦在通过打造开放服务平台来实现产业链上的合作共赢,通过开放平台的合作将多元服务能力嵌入,使得生态中的资源和信息进入良性循环。

第三方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