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证券总部

科创板开板一周年兴业证券总部,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史上,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

站在这个时间节点,澎湃新闻推出《登科一年兴业证券总部:科创板开板一周年特别报道》,邀请资本市场顶级专家,一线金融机构负责人,上市公司负责人,回顾设立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一年来的得失,展望新起点上,科创板的改革前景。

本期刊出的,是澎湃新闻对兴业证券投行总部执行总裁孙超的专访。

孙超认为,科创板最大的意义在于试点注册制改革,注册制对于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影响深远,审核方式的改变、发行端的市场化制度,给券商、企业都带来了不少改变。

对券商来说,要求无疑变得更高。据孙超介绍,以科创板为抓手,兴业证券布局的“大协同”概念开始逐步见证效果,科创板对券商提出的要求不仅局限于发行,还包括定价、研究、投资等一系列综合能力,这就需要各部门之间强化协同进行配合,为企业提供更全方位的高效服务。

对企业来说,科创板的审核变得更加高效,相比过去动辄数年的上市历程,科创板的上市审核时间缩短了很多,而且有了更加明确的预期。

在孙超看来,科创板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设立一个新的板块,更重要的是,助力我国产业升级,完成科技兴国这一宏大目标。

孙超在采访中对澎湃新闻记者说:“科创板从最早期的定位就说了支持六大行业的‘硬科技’企业,实际上是赋予它很高的一个战略意义。这个战略意义可能对于整个国家在全球竞争里面也非常重要。也就是说,这几个行业能不能做好,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中国产业升级能不能成功,能不能真正实现科技兴国。所以希望能有更多符合科创属性的企业登陆科创板,支持他们成长起来,这也关乎中国的未来。”

展望未来,孙超认为,将有更多规模或许偏小的科创企业走上科创板,利用资本市场的赋能做大做强,从而实现我国的产业升级。

以下是澎湃新闻记者与孙超的对话实录:

澎湃新闻:科创板开板至今已经一年,您觉得带来了哪些市场变化?

孙超:科创板最大的意义就是注册制改革。

注册制是一个增量改革,中国的资本市场改革过去也搞过很多次,但是说实话,改革要推动是非常困难的。科创板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方式,也就是不动存量,在增量上做改革。科创板之所以能够成功,其实是在确保原有市场平稳运作的情况下,又成功地实施了注册制改革,这是科创板最大的意义,也是给市场带来的最大变化。

大家对注册制过去有一个很大的误解,认为注册制就是备案制,但实际上放眼全世界,无论是美国、中国香港,他们的注册制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备案概念,上市都要审核,只是审核的重点不一样。科创板审核的内容主要是看信息披露是否合规,目的不是要确保公司的投资价值,也就是不做价值判断,而是要确保真实性。

另一个变化在于市场化定价。在发行过程中,过去23倍市盈率的限制现在整个都放开了,除掉未盈利发行的,目前我们统计下来发行市盈率中位数是48倍,最高的达到468倍,最低的18.8倍。实际上这也体现了发行的市场化。

另外是跟投制度,从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我觉得还是一个良好的机制,实际上是绑定了券商,最大的好处有两点。第一,确保券商勤勉尽责履行核查义务,因为其实券商对企业的了解是比较深刻的。把券商绑定之后,券商的利益和投资者一致,对企业造假就会盯得很紧。第二,在定价方面,也可以防止券商和企业串通,把价格定太高。因为要真金白银拿出来跟投,你的身份实际上也是一个投资者,那就不会只在乎承销费,而是会判断企业的成长性、行业前景等因素。其实现在整体看下来,券商跟投目前基本都是盈利的,中位数是翻一番,我觉得这也至少说明科创板早期发行定价还算合理。

澎湃新闻:上交所不久之前发布了一些科创板未来改革的方向,你对此如何评价?下一步还有哪些值得期待?

孙超:未来的改革有个大前提,所谓资本市场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做资源配置,也就是钱要怎么用。中国的上市公司有3800多家,一方面,这些上市公司是目前中国企业里面监管最全面的群体,上市的时候有证监会审核,上市后有证监局的现场监管和交易所的信息披露监管,保荐机构在融资后进行两三年的持续督导,每年财务数据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整个监管是立体化全方位的;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也是经营效率最高的一个群体,有着更丰富的融资渠道、最完善的管理体系、最先进的技术,这是两个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资源的投入怎么样才能投资效率最高?可能把钱投给上市公司,比投给其他要更有效。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的直接融资规模总体偏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澎湃新闻:科创板开板一周年来,兴业证券也担任了多家申报企业的保荐机构,从业务的角度看,您觉得科创板给投行工作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孙超:我们从去年3月份开始申报项目,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中有一家是我们做的,现在一共是两家已上市,两家已经通过审核,在会的还有四家。总的来看,我觉得科创板实际上对券商的整体配合能力是要求比较高的,这方面兴业证券提前做了整体布局,提出了“大协同”概念,也就是整个集团各部门之间要强化协同,借科创板的契机,紧抓机遇。

“大协同”的概念如何理解?兴证集团近年来强调大机构战略,加强集团各单位及部门之间的协同,比如在项目承揽时,利用分公司地缘优势,深入当地做好项目梳理和排查;而科创属性的研究是兴证研究协同来做;未来能不能跟投?这个投资价值的判断是另类子公司负责。其实这也是科创板对券商专业能力的考验,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求券商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同作战。

科创板对券商有三年持续督导的要求,会形成非常好的规范习惯,也可以让整个市场都变得更加规范。

另外,随着审核节奏的变快,投行的工作节奏也更加紧凑。因为要求在规定的时限内上传所有的工作底稿,而且对底稿的详细程度、规范程度要求很高,工作量很大,加上问询回复时间短,这就要求我们更扎实的做好核查工作,以及底稿收集工作,在申报之前就必须要把很多问题都梳理解决掉,从容应对审核。

审核进度的加快对企业也是好事,科创板能够给企业一个明确的时间预期,到点就能出来结果,对企业开展工作安排是非常有利的。按照过去的审核节奏,可能至少要一年多时间,科创板首批企业的平均审核时间才只有47天,效率提高了很多。

澎湃新闻:这些科创板的项目你们是怎么找到的?

孙超:项目来源有几个途径,一个是我们前期对分公司的布局和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利用全国各地分公司的平台,深入开发机构客户。另一个是通过我们“投行+商行”以及“投行+基金”的战略,通过生态圈的建设来推进业务。

我们已经上市的福光股份是科创板首批挂牌项目,我们积极响应科创板的建立和发展,建立了一整套科创板内控制度,并迅速完成了福光股份的尽调核查工作,项目于2019年3月22日全国首批申报,6月11日全国第四家过会,7月22日全国首批科创板IPO上市。福光股份是专业从事军用特种光学镜头及光电系统、民用光学镜头、光学元组件等产品科研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我们团队通过与企业深入交流,认真研读国内外行业研究报告,对相关行业领域专家进行深入访谈,发掘核心技术亮点,确认了项目的科创属性,对公司自身核心技术优势与国家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全方位的有力论证,得到了科创板上市委委员的认可。

澎湃新闻:你们现在对科创板的项目储备量怎么样?

孙超:我们有2个项目已经上市,2个项目通过上市委审核,在会审核的项目有4个,还立项了不少项目。其实科创板前期的项目基本上都是券商过去手里储备的项目,所以规模还比较大,但实际上科创板对于企业营收和净利润的标准没有那么高,未来我估计规模不大的企业会有很多愿意走出来。

澎湃新闻:根据你们从企业了解到的情况,他们上科创板的意愿强吗? 特别是创业板也要施行注册制了,科创板的吸引力又体现在哪里?

孙超:未来希望监管机构对于科创板和创业板的定位能进一步明晰,给市场一个选择。因为板块会有聚集效应,比如说多伦多交易所,很多矿业公司都去那边上市,整个定价交易很活跃,就形成一个市场。一个市场不是说一家两家公司就能形成的,而是有多家公司聚集才叫一个市场。如果说科创板市场有非常清晰的定位,那么未来无论在交易上,还是在国际定位上,都可以形成竞争力。

其实有科创属性的企业还是希望上科创板的。因为第一,科创板有对于科创属性的要求,市场会给科创属性一定的溢价。我们看到创业板有负面清单,也有“三创四新”,而科创板从最早期的定位就说了支持六大行业的“硬科技”企业,实际上是赋予它很高的一个战略意义。这个战略意义可能对于整个国家在全球竞争里面也非常重要。也就是说,这几个行业能不能做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产业升级能不能成功,能不能真正实现科技兴国。

澎湃新闻:我们也能听到一些质疑的声音,比如觉得科创板的上市公司太小了,对此您怎么看?

孙超:我们去看科创板的定位,为什么要选择这六大行业?就是因为我们这几个领域还比较弱,是我们在产业升级中需要向上走的行业,我们本来就是在低价值的产业价值链上,从低价值往高价值走,如果科创企业都很大规模了,都非常成熟了,那就根本不存在产业升级的问题了。所以规模小是很正常的,而且这才是我们设立科创板的目的,就是希望把这些小的科创公司变成大公司,通过资本市场给他们赋能,让他们成长,从而实现我们的产业升级。

澎湃新闻:您对科创板未来还有什么期望?

孙超:我希望越来越多的科创企业能够登陆科创板,在资本市场的主推下加速完成国家产业升级的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