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数字中国、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生态补偿等话题宽带中国战略,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陈清宽带中国战略:赋能数据生态宽带中国战略,建设数字中国】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清认为,新形势下,必须加强整体谋划、统筹施策,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据生态赋能,充分释放数据红利。具体措施而言,第一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快大数据产业园建设、统筹构建云计算基础设施体系、深入实施“宽带中国”战略等。第二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打造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加快建设“智慧农业”,推动制造业、平台经济转型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服务业全面融合。第三是推动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让各项治理更加聪明、更加智慧、更加精细。第四是深化大数据在社会民生领域的应用,推进大数据与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深度融合,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出行、健康、养老领域的应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教育资源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第五是健全数据安全法规标准支撑体系,进一步研究制定数据资源收集、共享开放、数据开发、数据流通相关标准和安全准则,加快推进制度和配套政策的出台建设,加强对大数据安全技术、设备和服务提供商的风险评估和安全管理,为数字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李铁安宽带中国战略:让课堂教学回归“育人”的原本意义】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铁安认为,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活动系统,也是一种教育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包含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内容(即人类优秀文化)这三个基本的要素,而这三个基本要素并不是静态孤立的存在。课堂教学应是以人类优秀文化为中介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是基于传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而展开的“为人”与“人为”的高尚实践活动,是一种“化人”和“人化”的文化,是师生同享人类优秀文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生命成长的一种动态创生的教育文化。以此可知,课堂教学的根本宗旨是育人。事实上,课堂教学必然有人类优秀文化所蕴含的真善美对学生生命的启迪、鼓舞与浸润,必然有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学生生命的关怀、感召与示范,也必然有学生自身主体生命的充分激活与完美释放。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系统中三个要素的交互作用构成了课堂教学内在的文化创生逻辑,而这个逻辑无疑也是课堂教学的育人逻辑。即:课堂教学依托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教师的育人功能以及学生的主体功能三个要素整体相互协调作用,最终实现学生健康成长。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孙琳琼:从历史辩证法视角解读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河北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地研究员、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孙琳琼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五个方面深刻彰显了历史辩证法。一是彰显了尊重现实个人的主体性维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现实的个人的观照既体现在对个人全面发展的制度安排,更体现在对个人全面发展所需要和所创造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协调全面推进。二是彰显了立足美好世界的价值性维度。新时代中国社会的美好愿景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旨趣高度契合的,人们对“美好”的关注和追寻日益高涨,政治经济活动彰显着美好向度,美好追求已然深深嵌入人民整体生活中。三是彰显了把握主要矛盾分析大势的能动性维度。中国共产党立足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主动揭示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困境和重大矛盾,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一系列原创性理论应对和解答了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四是彰显了具有普遍性特征个体的现实性维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指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特殊性维度上把握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五是彰显了坚持运用历史思维的发展性维度。新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中国人民自己走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道路。
摘编自光明网
【陆鹏:多措并举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
陆鹏指出,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是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本质要求,更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题中之义。提高发展平衡性,必须统筹兼顾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经济与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统筹发展与安全等各方面的重大关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各个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提高发展协调性,必须更加注重城乡、区域、阶层、行业等的发展差距,运用好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在促进协调发展方面的政策功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畅通阶层上升通道,使协调发展成为建设全面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提高发展包容性,重点是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全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摘编自《学习时报》
【范永茂:政府调控和市场配置协同发力,落实生态补偿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范永茂认为,不仅要开发好绿水青山,更要让保护绿水青山的工作也能产生收益,得到补偿,为保护绿水青山提供正向激励机制。过去单一依靠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工作中,补偿制度还存在体系不尽健全、补偿手段相对单一、权利责任划分不够清晰、考核奖惩力度偏弱、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参与生态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等问题。对于生态补偿这样政策子系统复杂程度较高、参与生态保护的行动者类型和数量较多的政策,其补偿不到位时它们彼此还可能互相冲突,降低生态保护的意愿。在政府具有较强的调控和管制能力的条件下,可以充分利用市场工具通过确权等方法实现自由竞争,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来配置资源,达到补偿的合理和均衡。同时政府作用也要完善。在补偿机制建立过程中,政府要弥补市场缺陷,完善监测手段,建立监督和协作联动机制,还要建立生态补偿政策评估机制,做好支撑体系建设和强化工作,积极探索使用包括信息、使用者付费、补贴等混合型政策工具,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各项制度建设,切实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摘编自中国网
(光明网记者 徐倩阳整理)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