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尾声接近基金业绩比较基准,银行理财改革开启新征程。理财产品的定价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的“预期收益率”退出历史舞台,“业绩比较基准”登场。

与公募基金不同的是,银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往往被视为保护投资者的最后一个“遁甲”。但近期有不少投资者向南财理财通课题组反映部分银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设计区间跨度过大,导致无法通过业绩比较基准预判收益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据课题组统计,在采用区间报价时,近期不少股份行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新产品中,高频出现业绩比较基准报价跨度超5%甚至高达近17%。高跨度区间报价的基准对于投资者是否还具有参考价值基金业绩比较基准?这种较大不确定性的业绩比较基准,投资者能接受吗?机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对银行理财到底意味着什么?

南财理财通课题组通过采访银行理财子相关人士,对众多超长区间报价的理财子产品的底层设计逻辑和产品运作展开了深度的调查。

238支产品业绩基准跨度超5% 跨度最高达16.6%

截至2021年4月21日,南财理财通统计了超9万支银行理财公募发行产品,其中,采用区间报价的共有4563支,占比不大,但课题组发现,这个比例正在逐步加大。银行理财子公司作为行业转型主要抓手,其发行的产品代表着行业动向。记者梳理发现,课题组统计的理财子公司发行5540款产品中,固定报价有2513支,占比45.4%。挂钩式报价192支,占比3.5%,区间报价844支,占比15.2%,值得关注的是,其中有238支区间报价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跨度大于等5%,“固收+”产品有39支。

固定报价往往常见于纯固收类产品,产品风险等级一般较低基金业绩比较基准;区间报价和挂钩报价在结构性产品中较为常见,由于结构性产品往往和期权、股票各类指数挂钩,波动率较高,收益较不稳定,故机构在产品设计时设定较宽泛区间,以规避市场风险,降低投资者预期。

课题组统计了238款业绩比较基准跨度大于等于5%的公募产品,截至4月21日,其中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74.79%,混合类产品占比25.21%。固收类产品中,21.91%为“固收+”产品。从风险等级来看,R2中低风险产品占比42.24%,R3中风险产品占比57.76%。

基金业绩比较基准

其中,从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产品来看,有80支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报价区间差值大于5%,主要为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宁银理财的产品。招银理财近期新发产品中不少是区间报价,以“招睿”、“招智”系列为主。此外,同样超长跨度的还有兴银理财的“睿盈”、“天天万利宝”系列,宁银理财“皎月”、“宁赢”系列等。

值得注意的是,招商银行“焦点联动一年定开2号固定收益类理财计划”业绩比较基准最低值和最高值更是相差16.6个百分点。具体来看,该产品为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内部风险评级为R2(中低风险)。根据产品说明书,该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挂钩中证500指数定盘价格,首个投资周期业绩比较基准为1.00%-17.60%。

课题组对比焦点联动同类其他产品发现,其业绩比较基准报价区间差值同样跨度很大。招商银行在其产品说明书中均有声明,“业绩比较基准不代表本理财计划的未来表现和实际收益,或管理人对本理财计划进行的收益承诺。投资者不应将业绩比较基准作为持有本理财计划份额到期的综合投资收益参考值。”

招银理财相关人士对南财理财通课题组表示,结构性理财本身跨度就比较大,希望客户对产品的波动有一个相对理性的认识,不只是为了向投资者销售。

基准跨度大于5%产品 8成实际收益率不及预期

对投资者而言更为关注的是,此类产品实际收益情况到底如何?南财理财通课题组测算发现,比较普遍的情况是,投资者到手的实际年化收益率往往低于业绩比较基准区间上限。

课题组调查了上述238款产品的实际收益情况,其中,由于银行理财净值公布不规范,部分产品为新产品净值数据较少,课题组排除了近2个月内新发的产品及部分净值数据不齐全的样本后,剩余126个样本符合研究要求,课题组展开进一步调查。

基金业绩比较基准基金业绩比较基准

这126个业绩比较基准跨度大于等于5%样本中,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上限偏离度为-68.3%,区间中位数的平均偏离度为-45.3%。其中,83.9%达不到基准上限,73.4%甚至连区间中位数都达不到,126支产品中,仅有20支产品近3月年化收益率能达到区间上限。这样的数据并不可观,这意味着大部分样本实际上达不到产品设定的业绩比较基准区间平均值,更别提达到区间上限。就样本中业已到期的理财产品而言,其实际兑付的年化收益率无一款高于业绩比较基准区间上限,甚至是区间中位数。

举例来看,截至2021年4月21日,招商银行“焦点联动一年定开 1号”首个投资周期业绩比较基准为1%-14%,实际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为5.19%;“焦点联动一年定开2号”首个投资周期内业绩比较基准为1%-17.6%,实际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为5.31%;“焦点联动一年定开6号”首个投资周期内业绩比较基准为1.30%-10.30%,实际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为6.12%。

招银理财在接受课题组采访时表示,设计跨度较大的业绩比较基准区间,主要基于产品结构设计的考虑。招睿全球资产动量系列为固收+MMA全球动量指数的产品结构,产品业绩表现与MMA指数高度相关,因此采取宽业绩区间的报价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理财产品并未挂钩标的,其出现超长区间的业绩比较基准主要是由于银行理财子在设计的时候主动选取了长的区间跨度。

例如,据兴银理财“灵动全天候1号A”2020年四季报显示,该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3%-6.5%。自2020年9月11日起息日以来,截至2020年12月31日,该产品累计净值增长率为1.1740%,年化累计净值增长率为3.8260%。截至2021年4月14日,该产品最新单位净值为1.02035。

课题组发现,或是为了防范所可能产生的流动性风险,该产品年化收益率值更接近3%这个业绩比较基准下限。该产品将98%的资金投入现金及存款,因此,所带来的产品收益或不及最好预期。

长区间跨度的业绩比较基准给予了理财子公司更多的风险可控空间,但也有可能使得投资者比较困惑。一位投资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往在购买365天周期的银行理财产品时会格外关注年化收益率指标,但是如今许多理财产品将指标替换成了区间报价的业绩比较基准,有可能会获得超低收益的潜在风险使得她并不敢轻易购买理财产品。

廖志明在接受课题组采访时表示,银行理财业绩比较基准跨度大说明合规性更高,给一个比较大的业绩比较区间这种做法,如果真正规范之后未来应该成为常态,相当于告诉投资者真正要打破刚性兑付、回归代客理财的本源,所以投资者需要去了解这个产品到底是投了哪些资产、是否有投股票。

R2风险等级产品占比超四成,风险评级是否准确?

银行理财业绩比较基准与实际兑付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超大区间跨度业绩比较基准设计真是一种创新吗?廖志明对课题组表示,较大的区间跨度设计对个人投资者来说接受度不好,投资者不知道未来实际到手的收益具体是多少。所以这么去做的机构反而是行业的领头羊,因为可以去承受这种压力。此类理财产品应该推荐给风险承受度更高的投资者,在销售的时候也要说清楚。

不过,如前文所述,课题组统计的238支跨度大于等于5%的产品中,风险等级为二级(中低)占比超过四成。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规定,理财产品风险评级结果应当以风险等级体现,由低到高至少包括五个等级。商业银行应当根据风险匹配原则在理财产品风险评级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应当在理财产品销售文件中明确提示产品适合销售的客户范围,并在销售系统中设置销售限制措施。

就课题组选取的净值数据齐全的126个样本来看,风险等级为R2中低风险的有44款产品。以截至2021年4月12日的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计算,有43.18%的R2风险等级产品上限基准偏离度超-50%,其中,招商银行焦点联动系列、中信理财之乐赢多资产挂钩系列等有多支产品上限基准偏离度较高。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还规定,商业银行对理财产品进行风险评级的依据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因素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理财产品投资范围、投资资产和投资比例;理财产品期限、成本、收益测算;本行开发设计的同类理财产品过往业绩;理财产品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总体而言,宽区间业绩比较基准设计的产品,实际收益率情况并不如预期,上限基准偏离度、中位基准偏离度较大的R2风险等级产品也较多。就此类理财产品过往业绩以及运营过程中的风险来说,在五个风险等级中仅评级为中低风险是否恰当?投资者适当性问题值得重视。

公募基金22年分红3万亿,银行理财1年1万亿,银行理财是否需要一个偏离度较低的业绩“锚”?

事实上,挂钩指数的业绩比较基准其实对投资者而言并不陌生,从2002年开始,监管部门就要求开放式基金在发行时公布其业绩比较基准。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往往与债券指数或活期存款利率挂钩,而股票基金与混合基金等权益类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通常是由股票指数与债券指数复合而成。

上海证券的一份研报显示,从基金发行机构角度,业绩比较基准的正确选择既能在事前显示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向投资者清晰地传达其投资理念和目标,让适合的人购买适合的产品;也能在事后基于基准有效衡量基金业绩情况,准确地评估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合理地对其投资收益进行绩效分析,并做出合规且适当的对外宣传。

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在接受课题组采访时表示,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一般只有一个指数,一些主动管理的股票甚至是不给业绩比较基准的,这才是真正比较合规或者比较正常的。投资本就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均是如此。

目前银行业绩比较基准的设计往往是银行根据该自身以及同业同类别产品的历史业绩,对其可能的收益率的预估。课题组调研发现,业界存在拍脑袋确定业绩比较基准的现象,业绩比较基准的制定并无相对科学的标准。

偏好买基金的投资者基本上不会拿业绩比较基准作为主要参考,而是更看重实战业绩。但当业绩比较基准走进银行理财后,其含义发生了变化。

偏好购买银行理财的投资者通常更在乎的是,业绩比较基准的数字是否能代表将来到手的收益?业绩比较基准能否承担起“及格线”的作用?

市场对此认识不一。牛年以来,受抱团股大跌影响,一众基金回调超10%,更有甚者跌幅逾20%,这其中不乏网红基金的身影。有部分基金公司发文安抚基金持有者情绪,表示今后将致力于提高基金业绩表现,但年轻人对基金投资的热情降低已显而易见。

与基金不同,银行理财的用户大多为中老年人群体,风险承受能力较低,且多年刚兑的习惯让投资者难以承受超高的市场波动。例如,邮储银行2020年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邮储银行服务个人客户6.22亿户。由于网点分布较为下沉,邮储银行的个人客户多为存款不高、议价能力相对较低的人群,而这类人群对于稳健投资的需求较高,也对业绩比较基准中“基准”的期待较高。

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市场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4162.48万,较2019年底增长86.85%,其中个人投资者占比99.65%。2020年,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兑付收益9932.5亿元,同比增长7.13%。全年封闭式理财产品的兑付客户平均收益率为4.05%。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自1998年诞生以来,我国公募基金已经累计为投资者分红超过3万亿元。但近年来,“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现象被热议,这背后包含投资者的错误投资行为、基金经理的业绩不可持续、行业“基金经理化”、市场环境复杂等主客观原因。

据某银行理财子高管透露,2020年我国银行理财分红达到近1万亿元人民币。银行理财承担了更多稳健投资的历史使命,如何让老百姓真正赚到钱是与生俱来的使命。对于许多投资者而言,尤其是中老年人客群,银行理财业绩比较基准是银行理财进行大类资产配置和组合管理的锚,理财公司的首要目标就是去达到乃至超过业绩基准。基金的组合配置和业绩基准的跟踪误差比较大,投资者难以清楚理解基金的资产配置及其风险和收益关系,银行更需要守住自己的业绩基准,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偏离度,尽量达到投资者的预期,这是银行理财和基金最大的区别之一,也是将来核心的竞争力之一,银行需守住这道防线。如果银行理财与基金公司一样追求相对排名的收益,他们担心银行理财将面临基金行业一样的困局。

虽然比较大的区间业绩基准,可以一定程度降低客户的预期,减少未来刚兑的压力。但南财理财通课题组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还可以更合理、更符合市场预期,在产品设计时应对收益有更准确的估算,给予投资者合理预期空间,合理预期空间不等同于回到刚兑的老路,而是在合理空间内有效控制产品偏离度,减少“画大饼”甚至“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发生,纵观西方中产家庭财富配置路径,固定收益类投资依旧是主流,而固收也是银行理财的最大优势。

“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实现居民财富提升的关键一年,伴随着房地产投资时代的结束,居民理财市场规模将飞速上涨,银行理财是走绝对收益路线?还是和基金一样走相对收益排名路线?行业游戏规则将决定未来行业格局。

但也诚如采访中部分机构的建议,业绩基准并不代表刚兑,也不代表理财没有波动,这部分需要机构加强投资者教育。

(数据分析师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汤鸿达)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