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银瑞信基金

一个行业从孕育期到野蛮生长,再从优胜劣汰到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多久?新能源领域仅用了十余年。

在这期间,涌现出一批深耕相关产业链的基金经理,深刻见证和参与到全球汽车产业深刻变革中的基金经理,工银瑞信的闫思倩便是其中之一。

闫思倩自2011年进入证券基金业,便在卖方从事新能源行业的分析工作。

工银瑞信基金

(工银瑞信基金经理 闫思倩)

2015年1月加入工银瑞信基金,也是从新能源分析师做起,2017年10月17日起管理新能源类的基金—工银瑞信生态环境行业股票型基金,随后一年的11月14日,她掌管工银瑞信新能源汽车主题混合型基金(A和C)。

从三只基金目前的业绩来看,闫思倩以盈利能力见长,三只基金的任职回报在同类新能源基金中表现,均居于前列。

据本基金二季报数据显示,工银瑞信生态环境行业股票成立至今净值增长率114.00%,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7.71%;工银新能源汽车混合A成立至今净值增长率249.71%,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169.44%;工银新能源汽车混合C成立至今净值增长率242.94%,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169.44%。(截至2021年6月30日)

目前,新能源领域引发的关注是前所未有的。

究其原因,既包括“碳减排”等政策引发的能源革命,还有造车“新势力”带来的行业变革,也包括消费端的快速崛起。

而在刚刚披露的基金二季报中,也能发现多只基金重配新能源。

已经上涨了2年多的新能源,投资逻辑是否迎来新变局?以下是闫思倩的分享工银瑞信基金

01

投资机会

新能源车受到市场关注,目前来看哪个细分领域的成长空间最大?

闫思倩工银瑞信基金:新能源汽车确实近期热度比较高,一方面是政策角度非常热,我们看周末欧洲要求新车和货车到2035年要实现零排放,基本就是停止生产燃油车了。

前面也看到美国要给新能源汽车1700亿的补贴。我们也看到2019年欧洲实行严格碳减排以来销量持续高增长,政策的积极效果是很客观的。

中国的碳中和、碳减排压力也很大;另一方面是新车型不断的推出,产品超预期。

造车新势力车都卖的很好,尤其是华为这些互联网企业的进入,整个行业不断地推出更好的车。

第三个方面就是消费端开始起步,渗透率快速的提升。国内也不再是2B或者限购城市买了,都是自发的真实的消费需求。

我们看全球的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都在快速提升,销量环比都在超预期。

6月份国内新能源车销售25.6万辆,同比增140%倍,新能源乘用车批发渗透率达到15%,单月环比就增加3个点。

造车新势力卖的尤其的好。

6月欧洲主要国家的新能源车8国合计达到20万辆,同比增长157%、环比增长35%,渗透率达到20%。挪威一些国家渗透率甚至超过了80%。

1-5月份美国销量也实现了同比翻倍的增长。这些都是来自终端消费者的需求。今年在车展,以及华为等互联网车企进入的催化下,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的趋势开始迈入消费者共识阶段了。

整个行业成长空间都很大,因为前面讲的,今年现在主要的欧洲,美国和中国销量都是翻倍以上高增长的,这样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整个供应链的企业成长都非常快,都能看到这个巨大的蛋糕。

从整体终端需求来说,到2025年渗透率达到25-30%,2030年渗透率从55%提升到65%。这是整个行业的一个增长空间。

当然我们希望有机会挖掘到成长空间更大或者最大的细分赛道,比如说现在的高镍,现在的磷酸铁锂,有可能会有比行业增速更快的增长。

尤其磷酸铁锂,叠加工业领域储能市场的启动,未来5年每年翻倍增长都是有这个可能的,当然我们也要紧密跟踪下游需求的进展。

新能源车板块的崛起,还会对产业链的哪些环节带来利好?

闫思倩:对新技术快速突破的环节带来利好。

比如无人驾驶方面,高算力芯片,激光雷达的应用会加速。比如动力电池环节,龙头通过技术的进步,成本也进一步下降,续航里程也提升,有望拿到更多客户与定点。

对新的商业模式环节也会带来利好,比如换电模式的启动、回收与充电站运营等。

新能源板块除了新能源车,还会关注哪些细分赛道?

闫思倩:光伏、风电也是非常好的。

在碳中和、碳减排的双碳目标下,未来20-30年我们将实现从传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光伏、风电发电占比将超过60%。实现这一目标,装机中枢还有几倍成长空间。

储能也是一个很大的赛道,储能是下一代能源革命的关键能源模式,市场空间同样很大,2050年储能电池总规模有望达到9000GWh的规模。

02

领跑者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的新能源车技术处在什么阶段?

闫思倩:中国新能源车技术正在从加速追赶进入逐步领先的阶段。

在无人驾驶、智能化的技术上,华为、百度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和Tesla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

在动力电池领域,国内龙头已经达到海外水平,同时在量上已经超过海外竞争对手,下一步有望实现全面的领先。

在汽车零部件环节,我们也看到,随着去年上海Tesla超级工厂的投产,国产Tesla的国产化率已经从20%提升到现在的超过90%,基本已经可以全部由国内供应链完成,这也说明中国制造的水平开始进入领先阶段。

国内热管理、底盘等供应商也在进入Tesla的全球供应链,实力不容小觑。

新能源车市场呈现混战局面,哪一类的车企最后能领跑?领跑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闫思倩:领跑的关键要素还是要把握行业趋势,包括战略领先、技术领先,以及把握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品牌领先。

首先汽车行业智能化趋势非常明确。算力越来越高,从几十Tops到几百Tops。摄像头数量超过20个了。

百度还要推出全无人驾驶的出行服务。趋势非常明确。

在智能化方面走在前面的,今年非常吸引眼球的,比如华为这样的互联网企业,他们是行业的搅局者,重新定义汽车,技术和科技实力也是全球领先,华为自产芯片算例超过Tesla,应用激光雷达,鸿蒙系统等,提供全栈式解决方案,很有可能凭借科技实力领跑。

其次,在电动化方面,续航里程长,或者极具性价比的企业也有可能领跑。5分钱1公里,或者混动DiM系统,只有3个多油耗。这些产品的需求都是很大的。

最后,汽车终究是一个消费品,能够把握消费者需求,做差异化直接触达消费者,把消费者需求放在首位,使得品牌深入人心,也有可能领跑。

03

投资经验

为什么会专注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中?

闫思倩:如果说投资就是滚雪球,要寻找更长的坡,更厚的雪。

新能源就是我目前对比了几个成长行业里面最长的坡,我认为最好的赛道。

在碳减排、碳中和背景下,未来20-30年景气度向上。

同时这个成长的速度可能加速,我们看到今年新能源行业终端出货量都是翻倍以上的增长,落实到行业盈利、个股基本面向上空间都很大。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中国企业在新能源这个产业链具备全球竞争力,在技术和市占率上在全球都达到了举足轻重的水平。

这个领域,我相信未来会有很多全球领先级别的优秀企业诞生。

您专注新能源领域近十年来,印象深刻的产业变化有哪些?

闫思倩:肯定还是能源革命的大趋势。

其实在2011年我开始做新能源领域的卖方研究员的时候,新能源行业才刚刚起步,所在的是一个新财富团队,人员比较多,我有机会看到新能源领域的细分环节,比如锂电池、光伏、风电、再生新能源环节。

当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当时我就感受到锂电池面临的市场空间太大了,我们以前用的锂电池,只是用在手机上的一小块。

当时特斯拉的一辆车上就要8000颗小电池,这家做锂电池的公司,在10年前它可能只是每年产出几万部、上亿部的手机的小电池,但是1万辆车上所需的小电池的数量,要远远多余手机所需,我当时就感觉这个市场空间对于我本身做的业务来讲太大了。

车是一个很大的载体,其实什么都可以承载,当时我是觉得几个点的渗透率都是千亿级的市场,市场空间特别的大,对未来很有信心。

后来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国内市场的新能源车的去补贴,包括国内还出现了客车骗补的情况。

当时行业也会有阵痛,我们看到2018、2019年行业没有什么增长,所以新能源行业也是花了两年的时候消化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

后续我们能看到的就是技术进步的突飞猛进。尤其是在三五年前,我们开一辆电动车可能也就是300多公里的续航,现在800公里的续航都是很轻松的事情。

作为新能源车领域的基金经理,你试驾的时候会着重体验哪些领域?

闫思倩:每一款新能源车推出的时候我都会试驾,这种驾驶体验对于消费者很重要。

我认为一个消费者最初买新能源车的时候,会关心续航有多少,百公里加速是不是很酷,有没有像飞机起航一样的推背感。

另外还包括智能化的程度,在相对复杂的路况下,新能源车的辅助驾驶功能是否会失灵?还有车的内饰,消费者可以去使劲捏一捏,然后敲一敲,感受品质做得怎么样。

你在新能源车行业的投资面临哪些挑战?

普通投资者可以从哪些角度关注新能源车板块?

闫思倩:从投资的角度,新能源汽车板块波动很大,估值的波动区间很大,行业历史上基本面的变化也很快,主要电动车确实是个新生事物,作为新物种,在起步阶段也是难以避免。

这个行业技术的变化也非常的快,高镍、碳化硅、刀片电池等,短短3年,续航里程800公里现在很轻松了。

普通的投资者可以从产品是不是更有竞争力,消费者接受度是不是在提升,新品新技术接受度怎么样,最终销量怎么样等来关注。

风险提示:业绩来源于本基金各定期报告。基金管理人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人投资于权益类基金存在较大收益波动风险,完整业绩见产品详情页。投资人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 在全面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费率结构、各销售渠道收费标准等情况,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以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审慎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